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關於“沾巾”

關於“沾巾”

沾巾,讀音為zhān jīn,是壹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淚水沾濕手巾。

“無為在 岐路 ,兒女***沾巾。” 唐詩三百首 (唐代詩人 王勃 的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壹樣地淚別沾巾。

沾巾:出處唐杜審言《送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歸思 。欲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

意思是揮淚告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 唐代 詩人 王勃 的作品。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與友人出發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壹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堪稱 送別詩 中的不世經典,全詩僅僅四十個字,卻縱橫捭闔,變化無窮,仿佛在壹張小小的畫幅上,包容著無數的丘壑,有看不盡的風光,至今廣泛流傳。

作品名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品別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之任蜀川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 全唐詩 》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者 ?王勃 ?題材 ?送別詩

1? 作品原文

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白話譯文

3? 創作背景

4?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名家點評

5? 作者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⑴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

與君離別意⑷,同是宦遊人⑸。

海內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鄰⑺。

無為在歧路⑻,兒女***沾巾⑼。?[1]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壹帶。秦朝末年, 項羽 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 岷江 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泛指蜀川。輔三秦:壹作“俯西秦”。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⑷君: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

⑸同:壹作“俱”。宦(huàn)遊:出外做官。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裏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1]? [2-3]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妳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沈。

只要在世上還有妳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4]?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 長安 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4]

整體賞析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壹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誌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城闕”,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壹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壹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之地。“輔”,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輔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壹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壹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從灌縣以下到犍為壹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壹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壹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壹眼望盡,遠在千裏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誇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壹般送別詩只著眼於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背井,已有壹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壹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淒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沈,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於當時律詩還沒有壹套嚴格的規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壹樣,壹秦壹蜀又算得什麽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壹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壹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於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後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於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壹個尾聲。?[5-9]

《批點唐音》:讀《送盧主簿》並《白下驛》及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蒼然率然,多少感慨,說無為愁,我始欲愁。

《 唐詩廣選 》:顧華玉曰:多少嘆息,不見愁語。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華》及此詩,終篇不著景物而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

《唐詩鏡》:此是高調,讀之不覺其高,以氣厚故。

《唐詩歸》:此等作,取其氣完而不碎,真律成之始也。其工拙自不必論,然詩文有創有修,不可靠定此壹派,不復求變也。

《唐詩矩》:前後兩截格。前二句實,後六句悉虛,恐筆力不到則易疏弱,此體固不足多尚。

《唐詩意》:慰安其情,開廣其急,可作正小雅。

《 唐詩三百首 》:陳婉俊補註雲: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

《 古唐詩合解 》: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

《唐詩近體》:前四句言宦遊中作別,後四句翻出達見,語意迥不猶人,灑脫超詣,初唐風格。

《 唐宋詩舉要 》:吳北江曰:壯闊精整(首二句下)。又曰:憑空挺起,是大家筆力(“海內”二句下)。姚曰:用陳思《贈白馬王彪》詩意,實自渾轉。

《 詩境淺說 》:壹氣貫註,如娓娓清談,極行雲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詩,忌支節橫斷,唐人律詩,無不氣脈流通。此詩尤顯。作七律亦然。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先生曰:通首質序,未免起率易之嫌。顧爾時開拓此境,聲情婉上,正是絕塵處。陳伯玉之近調,高達夫之先驅也。五六直作腐語,氣旺筆婉,不同學究。結強言耳,黯然之意,彌復神傷。?[10]

王勃畫像?[5]

王勃 (649~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驚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 楊炯 、 盧照鄰 、 駱賓王 以文辭齊名,並稱“ 初唐四傑 ”。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也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流於華艷。其散文《 滕王閣序 》頗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 王子安集 》。?[5]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陳國林.高中生必背古詩文.北京: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155

3.戴燕.歷代詩詞曲選註.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80-81

4.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00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 .邵陽市第壹中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5]

6.霍松林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2-24

7.吳友智. 丈夫非無淚 不灑別離間——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J]. 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 ,2002,Z4

8.張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學與進修,1979,04

9.張家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簡析[J]. 中學語文,1982,09

10. 杜少府之任蜀州(壹作川)(唐·王勃)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5-26]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是 唐代 詩人 杜審言 的作品。此詩寫詩人宦遊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壹開頭就發出感慨,說明離鄉宦遊,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這是壹首和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煉。

作品名稱?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作品別名?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 全唐詩 》 文學體裁 ? 五言律詩

作者 ?杜審言

1? 作品原文

2?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白話譯文

3? 創作背景

4?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歷代評價

5? 作者簡介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⑴

獨有宦遊人⑵,偏驚物候新⑶。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⑷,晴光轉綠蘋⑸。

忽聞歌古調⑹,歸思欲沾巾⑺。?[1]

⑴和:指用詩應答。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⑵宦遊人:離家作官的人。

⑶物候:指自然界的氣象和季節變化.

⑷淑氣:和暖的天氣。

⑸綠蘋(pín):浮萍。

⑹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 早春遊望 》。

⑺巾:壹作“襟”。?[2-3]

只有遠離故裏外出做官之人,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

忽然聽到妳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2-3]

晉陵即今江蘇 常州 ,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杜審言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中進士後,仕途失意,壹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後,他到江陰縣任職。此時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

在江陰縣任職時,杜審言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應為《早春遊望》,內容已不可知。此詩是杜審言為唱和而作。?[3]? [4]

文學賞析

這是壹首和詩,作者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遊江南的感慨和歸思。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壹起遊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詩人卻像 王粲 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淒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壹開頭就發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壹開頭相當別致,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於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 禮記 ·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並且多雲。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壹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像曙光壹樣映照著滿天雲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裏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著,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 陸機 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 悲哉行 》)“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壹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梁代詩人 江淹 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 詠美人春遊 》)這句說“晴光轉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壹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壹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壹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致,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彩處,恰在中間二聯。

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煉。扣住題意,說自己讀了陸丞那格調高古的《早春遊望》詩,更加喚起了想家的念頭,止不住的淚水,簡直要沾濕衣襟了。“欲”字用得極妙,妙在它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歸思”之情的深切。

這首詩造語警策。體例上韻腳分明,平仄和諧,對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詩作品。結構上,首聯壹個意群,頷聯頸聯壹個意群,尾聯又壹個意群,並且首尾呼應、中間展開。這種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詩乃至此後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這首詩可謂初唐時期完成 近體詩 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開源辟流的意義。?[3]? [4]

《 瀛奎律髓 》:律詩初變,大率中四句言景,尾句乃以情繳之。起句為題目。審言於少陵為袓,至是始千變萬化雲。起句喝咄響亮。

《升庵詩話》:妙在“獨有”、“忽聞”四虛字。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四句俱說景,腰字俱驚眼。格不甚高,起獨有力。

《唐詩廣選》:劉孟會曰:起得悵恨。“雲霞”二句,便自浩然。

《詩藪》:初唐五言律,杜審言《早春遊望》、《秋宴臨津》、《登襄陽城》,陳子昂《次樂鄉》,沈佺期《宿七盤》,宋之問《扈從登封》,李嶠《侍宴甘露殿》,蘇颋《驪山應制》,孫逖《宿雲門寺》,皆氣象冠裳,句格鴻麗。初學必從此入門,庶不落小家窠臼。

《唐詩鏡》:三、四如精金百煉。“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壹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結意勢沖盈。

《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獨”、“偏”、“忽”、“驚”、“聞”、“欲”等虛字,機括甚圓妙。

《唐詩評選》:意起筆起,意止筆止,真自蘇、李得來,不更問津建安。看他壹結,卻有無限。《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結構如此,俗筆於此必數千百言。

《唐律消夏錄》:中四句說物候,偏是四句合寫,具見本領。“出海”、“渡江”,便想到故鄉矣。岑嘉州詩“春風觸處到,憶得故園時”即此意,但此壹句深厚不覺耳。

《增訂唐詩摘鈔》:朱之荊雲:物候新,暗點早春,喝起中二聯在壹“驚”字。中二聯寫早春,中四字皆“驚”也。……“獨有”、“偏驚”、“忽聞”是機括。

《唐詩成法》:中四句合寫“物候”二字,顛倒變化,可學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覺,獨宦遊人偏要驚心。三、四寫物候到處皆新,五、六寫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見意,不言“驚”,而“驚”在語中。結和陸丞,以“歸思”應“宦遊”,以“欲沾巾”應“偏驚”。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起句警拔,人手即撇過壹層,擒題乃緊。知此自無通套之病,不但取調之響也。末收“和”字亦密。馮班:次聯做“遊望”二字,無刻畫痕。

《近體秋陽》:“忽聞”字下得突綻,使末句精神透出。此詩起結老成警潔,中間調高思麗。

《 唐宋詩舉要 》:吳北江雲:起句驚矯不群。高步瀛雲:此等詩當玩其興象超妙處。

《詩境淺說》:此詩為遊覽之體,實寫當時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轉”字,用字之妙,可為詩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確。?[5]

杜審言像

杜審言,唐代詩人。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大詩人 杜甫 的祖父。杜甫在詩法上頗受其影響,曾自豪的宣稱“吾祖詩冠古”。高宗鹹亨進士,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 李嶠 、 崔融 、 蘇味道 齊名,稱“ 文章四友 ”,晚期和沈佺期,宋之問相唱和,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壹。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7

2.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中國教育資源網[引用日期2012-11-28]

3.於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28-29

4.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16

5.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唐·杜審言)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