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的“雖遠必誅”是什麽意思?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的“雖遠必誅”是什麽意思?

釋義:即使相隔再遠,我們也壹定會誅殺妳們。

讀音:suī yuǎn bì zhū?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整句話的意思為:那些侵犯強大漢王朝的敵人,妳們不管跑多遠,我們都把妳誅殺掉!跑不了。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出處為(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該句的歷史背景如下:

1、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匈奴在中國的西北方和正北方,已經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勢力,而且不斷地騷擾漢民族,在大秦時期曾經派壹些猛將跟匈奴打仗,包括築長城,它的防守意義非常明顯。

2、看古文裏寫到,最後跟匈奴打,初步獲得勝利,叫“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以說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3、但匈奴呢?在遊牧民族裏邊是非常剽悍的,所以在秦王朝滅亡之後的相當長時間裏經常襲擊漢族,漢民族也沒辦法。當時大漢王朝從劉邦開始,壹直到漢武帝劉徹,不斷采用“和親”的屈辱政策,來換取北方邊境的安全。

4、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不甘心這個局面再持續下去,而這時候大漢王朝的騎兵訓練系統已經非常完善了,所以在這個時候,開始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漢王朝的這些將軍,開始跟匈奴打了幾場硬仗。

5、那時候是匈奴比較強大的時候,所以仗打得很艱苦,漢王朝也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結果阻止了匈奴南下,同時也使匈奴內部產生了分裂。

6、在漢武帝時期,經過多次的軍事打擊,匈奴內部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跟漢王朝比較親近,願意和好。

7、北匈奴卻繼續跟漢王朝進行對抗,所以當時西漢由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其實也是匈奴內部分裂,由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