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永不過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
革命戰爭時期,解放軍壹無外援,二無財政支持,物質條件極其艱苦,官兵生活異常的艱辛。生在新中國的我們無法感知當時的艱苦卓絕,可以通過學習了解那壹段悲壯又催人奮進的歷史。
在小學課本裏,有壹篇課文"金色的魚鉤",記敘的是壹個發生在紅軍過草地時的催人淚下的革命傳統故事:壹位老班長接受黨交給的任務,盡力照顧三個病號,將釣到的魚全給了病號吃。在即將走出草地時,餓得奄奄壹息的老班長卻犧牲了。還有壹篇《倔犟的小鬼》講述陳賡看見壹個非常瘦小的紅軍,於是便要把自己的糧食分給小紅軍。可是小紅軍拒絕了,並拍拍自己包說還有很多糧食。分開後,陳賡再壹次看到小紅軍時他已經死了,打開他裝糧食的袋子發現裏面是壹個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當時流傳壹首歌謠:“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的“圍剿”。這壹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紅軍二萬五千裏征程中風餐露宿、不畏犧牲的真實寫照,“朱德的扁擔”,見證了幹部團隊與戰士們同甘***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壹。
可以說艱苦奮鬥貫穿了我軍整個發展歷程。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同樣使用了當今我們事業的奮鬥歷程。中國古訓有壹句:富不過三代,很少有人能打破這個魔咒,這多半是因為在創業初期,企業都經歷過艱難拮據,恨不得壹分錢當兩半花,如果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根本無法生存的發展歷程。但是隨著規模和實力逐漸壯大,漸漸地就很難再保障創業時艱苦奮鬥的作風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創業者丟掉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不僅經營成本隨之增加,而且還會以繼任著留下許多隱患,如果壹個單位形成了講排場、擺闊氣的不良作風,想扭轉過來將非常的困難甚至不可能,大家看看舊社會,壹些大戶人家家境敗落,明明入不敷出,還要強撐門面,就如紅樓夢中的賈府,有人想改也無力回天了。
丟掉艱苦奮鬥的作風,除了增加經營成本,還會嚴重影響團隊的精神狀態。古人講玩物喪誌,逸豫亡身,試想壹個成天出入五星級飯店,豪車傍身,美女圍繞的老板,怎麽可能真正的能夠放下身段,抓基層,認真接待普通顧客、普通員工,將全部心思放在公司發展和自身素質提高上呢?壹個團隊如果每天都身處安逸,每天刷刷手機喝喝茶摸摸魚悠哉悠哉,壹旦戰役打響,如何保證勝利呢?
任正非在《天道酬勤》壹文中總結華為在互聯網泡沫破滅活下來的原因:“其實正是我們當時的落後救了我們,我們沒有能力盲目的追趕技術的潮流,我們再落後就死於就死無葬身之地。華為相對弱小,面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只能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華為不戰而亡,沒有退路,只有艱苦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華為是無數優秀的兒女貢獻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了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我們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憑借60年代兩彈壹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獻的老壹輩科研工作者為榜樣,大家勤能補拙、刻苦攻關難以拒絕的鉆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更沒有白天和黑夜,就在墊子上睡壹覺,醒來接著幹,這就是華為的“墊子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墊子已經用來午休,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載著壹代華為人的奮鬥和拼搏,是我們需要傳承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很大很成功了,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鬥文化已經不適合了,可以放松壹下,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很危險的,繁榮的背後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點,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思想,艱苦奮鬥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後不再艱苦奮鬥,必然失去繁榮。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來”,歷史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否則就會走向消亡。當然,奮鬥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時刻保持危機感,面對成績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不躁。
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用外界的誤解或質疑而動搖了我們的奮鬥文化,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華為的發展壯大而丟掉了我們的根本——艱苦奮鬥。”
後記:
85載光陰荏苒,長征這壹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為後人留下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激勵後人踏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的長征——“每壹代人有每壹代人的長征路,每壹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艱苦奮鬥永不過時!為中國夢***同築夢前行!
寫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