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切糕“重出江湖”,現在明碼標價卻無人購買,是後遺癥嗎?
壹、切糕是如何壹步步淪落到被全民抵制的?
因為切糕多來自我國新疆的少數民族地區,東部的許多省市都沒有這個小吃。
所以,許多內陸地區的人見到切糕都是為了圖壹新鮮,買來解解饞順便滿足好奇心罷了。
但是,他們壹定萬萬沒想到,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切糕卻能導致他們“傾家蕩產”。
原因正是壹些不良商販,借助切糕在消費者心中的新鮮感,故意將價格說的模棱兩可,從而故意坑害消費者。
但是,社會不可能讓他們的不良生意做的如此囂張,隨著事情的發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被坑,公安部門也開始著手整治這種不良風氣,雖然這種“價格計謀”的手段被制止了,但是這些不良商販又逐漸的鉆了別的地方的空子,再次找到了新的坑害消費者的歪門邪道。
後來他們確實是把價格說得清楚了些,不在隨便偷換“斤”和“兩”的概念,但是只要有消費者來購買,他們就開始在分量上做手腳,不僅在電子秤重計上做手腳,缺斤少兩,而且還故意將切糕切大,顧客要壹小塊,不良商家們恨不得壹刀切壹半下來。
要知道,切糕是由多種果蔬和堅果加上蜂蜜等制品混合制作而成,可謂十分的厚實有分量,小小的壹塊可能就是幾斤的分量,這些商家還規定,壹刀切下來不退不換,所以,壹些不良商販就借助這壹點,明目張膽的坑害消費者,從而達到他們強買強賣的目的。
但是,逐漸的這種行為也是被公安部門給強烈制止了,但是不良商家們還是不知悔改,繼續找壹些歪門邪道來坑害消費者、抹黑切糕這個行業。
他們見此路不通決定另尋他路,他們就在原材料上動手腳,打著純天然無公害的新疆瓜果的名義。
賣著壹些劣質的瓜果,腐爛的、生蟲的、摻水發黴的不在少數,不僅口感很差,而且還十分威脅消費者的健康,最後這個行業逐漸的被這群人給消磨的不成樣子了,可謂臭名昭著,遭到了很大壹部分消費者的抨擊和抵制,“天價切糕”也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扭轉的固有印象。
二、昔日切糕“重出江湖”?此糕非彼糕?
如今,“天價切糕”逐漸銷聲匿跡,傳統的切糕明碼標價的登場,但是就是這種好看又好吃的切糕,現如今明碼標價五元壹兩了銷量又是如何呢?
還是有不少消費者表示五元壹兩,換算成斤五十元壹斤,價格也不算便宜,再加上切糕的制作方式就決定了它的密度大,所以十分容易花個好價錢卻只能嘗到幾口,再加上有些商家還是有“少要多切”的現象存在,所以,不少市民表示為了能夠避免引起壹些不必要的爭端,還是選擇不去購買的好。
三、昔日切糕痛失民心,如今能否東山再起?
是不是切糕這個行業就再難進入大眾的消費市場了呢?切糕是我國新疆地區非常流行的傳統美食,由於新疆的氣候和地理優勢,導致他們那裏生產的瓜果和堅果十分好吃,因此當地人民便將這兩類食品結合到壹起制作成了切糕,切糕的制作流程也是非常麻煩的,而且原材料的價格也是比較高的,其實售賣的價格相對高壹點也能理解。
但是不能接受的是,壹開始的黑心的經營模式,和滿是套路的坑害消費者的手段。
因此,即使現在的切糕行業逐漸的整治的走上正道,但是還是很難在進入廣大消費者的視野,畢竟“狼來了”的故事誰都害怕再會重演。
總結:
俗話說:“人無信而不立”,做人做事都要講求誠信,做生意也壹樣,誠信經營是基本,講求誠信才能做大做強,壹昧的追求眼前的利益是無法維持長久的。
要把目光放長遠,極度的野心只能讓自己在利益的漩渦中越陷越深,從而斷絕了自己的退路。
所以,不要三番五次的掠奪消費者的悲憫之心,壹旦形成固有印象,就很難再有翻身出頭之日,“天價切糕”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