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周華誠《鹿西島上,有位陳老師……》

周華誠《鹿西島上,有位陳老師……》

目送最後壹個孩子走出校園,陳老師收拾收拾書包,鎖上鐵門,自己也踏上回家的路。陳老師家在鹿西島的口筐村。從口筐到學校,從學校到口筐,壹天兩趟,早出晚歸。

去學校的路不好走,翻山越嶺的。涼涼的海風吹來,風裏捎來島上野果成熟的香氣,也捎來不遠處碼頭上的魚腥氣。新學期開始,孩子們長高不少,也曬得更黑了。鹿西島上的孩子都是如此,海風鹹鹹的,加上日頭壹曬,孩子們膚色普遍黝黑,但壹個個好像又都壯實了些。

陳老師走著走著就出了汗。這條山嶺,陡峭的地方有四十度角,幾乎要手腳並用才爬得上去。翻山過來,壹身汗。翻山過去,壹身汗。走壹趟,三十五分鐘。碰上下雨天,那就遭罪了,路滑,傘撐不住,稍不註意就滑壹跤。有時候走到學校,已經是壹身泥了。

那時候陳老師常想,什麽時候調出去就好了。

這裏是溫州東面的壹個海島,有個好聽的名字,鹿西,屬溫州洞頭區(2015年7月以前叫洞頭縣)。陳老師大名陳慶傑,師範學院畢業那壹年,就被分到了鹿西中學教書。陳老師是土生土長的海島人,從小就在島上摸爬滾打。和島上人壹樣,父親打魚為生。但奇怪的是,陳老師卻暈船。父親說,我們是靠大海生活的人家,看來妳是沒機會吃這碗漁飯了,那就好好念書吧。念好了書,出去工作,就能改變命運,離開鹿西。

那時候出去壹趟,真不容易。出島的唯壹方式是坐船。壹天只有壹班船,到溫州,天沒亮就得起床去趕船,發船的時間也不固定,跟潮水有關。坐船需四個小時。每壹次坐船對陳老師來說都是壹種折磨。每壹次坐船回來,陳老師就想,以後有機會,壹定要離開鹿西。

這條山嶺走了幾年,陳老師還是沒有調出去。按照縣裏的政策,大學畢業回原籍地工作,教滿五年,就可以調出去了。可陳老師剛參加工作時,學校裏的老師清壹色都是本地島民,清壹色年齡都偏大。那時候陳老師年輕,心想為家鄉做點貢獻吧,先教幾年,等新的大學生進來,再想辦法調出去。

陳老師喜歡讀書,也喜歡教書。他教物理,後來這門課叫“科學”,島上孩子們都喜歡上他的課,壹上課都瞪大了眼睛,好像這門課裏裝了壹個新世界。從教室往窗外望壹望,能望見大海上的漁船,能嗅到海風裏的味道,也能想象到海島之外的世界。

島上生活艱苦。臺風,暴雨,幾乎年年有。損失嚴重的時候,連學校屋頂都掀了,壹片瓦也沒留下。平常日子,島上缺水,沒有自來水,老師們都要去壹口井邊挑水。近的幾百米,遠的幾公裏。到了枯水期,井也幹了,只能開船去對面島上運水。後來有了運水船,壹次運幾十噸水,供島上人生活飲用。

這都算好,最難的是啥?找不到對象。年輕老師不願來,來了也留不住。

島上的人,陳老師全都認識。這島上本來人也不多,低頭不見擡頭見,見了陳老師,不管老的小的,都會跟他打招呼:“陳老師,放學了?”“陳老師,吃了嗎?”“陳老師,我家那個小的,妳管得嚴壹點!”孩子們在路上見了陳老師,先是恭恭敬敬地叫壹聲“老師好”,然後就把陳老師拉到家裏去喝茶吃飯。陳老師如不去,他們還不開心。

有壹年,壹位親戚提供信息說可以幫他調往城裏工作,問陳老師去不去。陳老師動心了,外面開出的待遇很高,生活條件好很多,機會自然也更多。而且在島上,要找個條件相當的對象太難了。他幾個晚上睡不著。思前想後,翻來覆去,最後卻做了決定:留下來。為什麽呢?因為那時候他教初三,孩子們能不能考個好成績,能不能上個好學校,初三的作用太關鍵了。他教的初三,“科學”這壹門課的成績多次名列全縣前茅。想到孩子們的目光,想到家長們的信任,他怎麽忍心半途把孩子們丟下,自己走了呢?

這壹留,又是好多年。陳老師成了島上的風景。每天他都早早來到學校,迎接孩子們到來。傍晚又目送孩子們離開校園。每壹天,他都陪伴孩子們在瑯瑯書聲裏度過。島上臺風多。刮臺風的日子,他和別的老師壹起,分頭把孩子們壹個壹個送回家。陳老師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他教過的孩子們,每年都有人考上外面的學校,過了幾年又去更遠的地方上大學了。看著孩子們奔向更大的世界,陳老師感到很欣慰。

陳老師快三十歲的時候,島上的小學終於來了壹位虞老師,壹來二去,兩人相互看上了。陳老師被任命為學校副校長,還兼任島上 *** 化技術學校的校長,工作事務多起來。他成了家,上班下班有了伴兒。

雖說口筐村離學校還是壹樣遠,島上卻新修了路,打通了壹條隧道,再也不用翻山越嶺了。陳老師買了壹輛摩托車,突突突的聲音裏,島上的漁民經常看見陳老師騎著車,後面坐著虞老師,風裏來,雨裏去。島上的人見了,還是會向他們招招手,遠遠地,大聲問,“陳老師,放學了?”

陳老師越來越喜歡島上的生活。2006年,外調城裏的機會再次出現,但陳老師悄悄婉謝了。這年陳老師轉換頻道,開始專心做他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從當初的“掃盲”,到後來的文化素質提升,再到技術培訓、社區教育,壹年壹年辦下來,島上很多成年人都成了陳老師的學生。陳老師在課堂上講什麽?國內國際時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生活美學教育,健康養生知識,先進科學技術……真的是包羅萬象。陳老師在村民活動中心開設了壹個“鹿島講堂”,每周壹次,壹次半天,講堂壹開,居然開了二十年。有位劉奶奶,今年九十四歲,講堂次次不落。陳老師擔心她的身體,勸她天氣不好就別來。劉奶奶嘴上應允,到了時間還是風雨無阻。

2011年,島上的中學撤並後,島上的小學教育質量也有所下滑。2012年的秋天,新學期開學前,壹些家長找到陳老師,覺得他能力強、經驗多,希望他把小學管起來。區裏領導也找到陳老師,讓他把教學質量抓起來,把師生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陳老師挑起了重擔。在師生們的***同努力下,學校面貌壹新,學校管理變得精細了,教師隊伍變得精幹了,校園文化變得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也整體提升。到了2013年7月,小學畢業班***六十個孩子,有十二人被溫州壹所民辦學校錄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座海島學校,先後榮獲洞頭區“華中”教學質量提高獎和“華中”教學質量貢獻獎,陳老師也連續兩年在區裏做了典型發言。

又過了幾年,陳老師的校長任期滿了,原本是可以調離海島的,領導也答應給安排條件好壹點的崗位。但是陳老師再次婉拒了。他說,還是讓我留在鹿西島,繼續做成人教育吧。

陳老師說,他已經習慣小島的生活了。妳別看鹿西島小,但是在這裏生活得越久,妳就越喜歡它。

島上生活簡單,日子寧靜。算下來,陳老師已經在島上教書二十多年了。現在他最喜歡做的事,還是下班後跟虞老師壹起,在島上散個步。路上碰到的每壹張面孔都熟悉。要麽是他教過的學生,要麽是他教過的學生的孩子,要麽是他後來成人學校的學生——不管怎麽樣,他壹路散步,人家就壹路跟他打招呼:“吃了嗎,陳老師?”“陳老師,到家裏喝壹碗酒啊!”

陳老師說,我這輩子,在島上也沒幹出什麽大事,壹年壹年,都是平淡的生活。但是,讓陳老師感到自豪的是,他教過的孩子們,很多都離開了海島,遠走高飛,飛到了全省乃至全國各地,有的還成了不同行業的優秀人才。“我現在年紀也大了,我覺得很幸福,也不想離開海島啦!”陳老師笑著說。

風平浪靜也好,大風大浪也好,陳老師就在那裏,堅守在島上,把壹艘艘夢想的小船送了出去,乘風破浪,駛向無比壯闊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