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暈輪效應?
1、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2、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壹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對於這種因信息輸入順序而產生的效應的現象,有種種不同的原因解釋。
壹種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腦中的核心知識或記憶圖式。後輸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這個記憶圖式中去,即這是壹種同化模式,後續的信息被同化進了由最先輸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記憶結構中,因此後續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屬性痕跡。
3、近因效應是指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1957年,心理學家A·盧琴斯根據實驗首次提出。實驗證明,在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現的場合,印象形成的決定因素是後來新出現的刺激物。例如介紹壹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著“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麽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
4、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是指對事物形成的壹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也是由社會按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分類而形成的固定印象。
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壹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壹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
特性: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狀態。
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壹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出錯話,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凡事在先,須加忍讓,防止激化。待心平氣和時,彼此再理論,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