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形象復雜,多變,她究竟是壹個怎樣的女人?
武則天不只是中國歷史上獨壹無二的女皇,更是在中國最頂端政治舞臺活躍近半個世紀,從輔政皇後到攝政皇後,再到執政太後和女皇帝,是有傑出歷史貢獻的壹代政治家。
武則天封皇後之後,便以其出眾才幹,被唐高宗李治確定為首席政治助手;其後更開啟天皇天後、二聖臨朝體制,從此成為史上權勢最大、政治地位最顯赫的皇後。
在那之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裏,武皇後都是大唐帝國的實際首相,並在唐高宗重病不能視政期間為帝國攝政。也正是在她的輔政期內,夫妻二人***同秉政、默契配合,打擊關隴門閥,強化君主集權。大唐國勢鼎盛,唐軍北征西討,滅高句麗、百濟、西突厥,拓地遠及蔥嶺以西的中亞地區,建立了華夏王朝數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圖。
(壹)嚴厲打擊門閥,解放奴婢部曲。。關隴門閥從宇文泰建立西魏起,持續百年執掌帝國中樞,如此根深蒂固的軍政集團竟被她壹舉摧毀;同時也大量解放了勞動力,極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二)改革三省六部制。通過以低品官員分宰相之勢,相權因此大為削弱,皇權則極大加強。此舉順應了君主集權必然逐漸強化的歷史大勢,科舉官僚興起更加速了此進程。因此這壹制度也為此後二百年的唐朝諸帝所沿襲。
(三)設置十道分巡制,加強中樞集權。時人謂之「禦史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懾州縣,為不任職」。同時這些巡按使在巡視過程中,還負有薦舉本道人才的重要使命。當全國各道被薦舉的人才入京時,武則天親自接見,讓他們壹律試作某官,稱為試官,為科舉制的有效補充
(四)設置匭檢制度,廣泛聽取民意。武則天下令,任何人都可以借此直接向君主上書,言朝政得失,言自身冤抑,獻軍機秘計,自薦求仕進。特別是東面“延恩”壹口,允許舉國官民百姓,都可以直接向她舉薦自己的才幹,以此請求升官或仕官。
(五)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武則天創立殿試,首開武舉,推重進士科,大量增加科舉入仕名額,帝國朝堂從唐初的功臣門閥為主,變遷為科舉官僚可與之分庭抗禮,進而逐漸占絕對主流。武則天同時身體力行倡導詩賦文采,以此作為科舉取士標準,因此帝國政壇文風大盛,奠定大唐盛世華章之基。
(六)不拘壹格舉拔人才。在高宗時期,武則天便召集寒門人才編撰千卷書籍,密令參決政事,分割相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稱制登基後,她更大力重用寒門士子,以此收攬舉國民心,獲得廣泛支持。武周時期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婁師德、魏元忠、狄仁傑等名相執政,更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儲備了姚崇、宋璟、張說等傑出賢相。
(七)努力促進農業生產。武則天親自編撰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在各地大力興修水利,令經濟長足發展。在她作為輔政皇後、攝政太後和皇帝的半個世紀,帝國邊疆與四夷戰爭不斷,而人口戶數增長近壹倍。(永徽三年:三百八十五萬戶,神龍元年:六百壹十五萬戶)
對大唐帝國絕大多數子民而言,除了數月即被平定的徐敬業揚州之亂、壹年即平息的契丹入寇河北外,他們在武則天治下,幾乎經歷了整整壹生的太平盛世。其文治之功,無愧“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之譽。以上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變革和創舉,整個帝國中樞皆得益良多,因此李唐復辟後非但不曾人亡政息,相反為唐朝歷代皇帝沿襲,壹直被繼承了下去。
當然,另壹方面,為了實現朝代更叠、以周代唐的理想,武則天亦確有許多惡政,歷史上對他的種種抨擊,絕非純系封建史家的偏見和汙蔑。
在唐周鼎革期,武則天任用酷吏,放縱告密,打擊異己,殺害貶斥許多能臣,如劉祎之原系她元從班底,卻終因反對她稱制被殺。因而導致了官場風氣敗壞,小人幸進當道。她晚年雖起用狄仁傑等賢相,誅除諸酷吏,然又有男寵二張兄弟用事,終招朝野眾怒。
武則天為消除威脅,貶斥殺害黑齒常之、程務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將,導致外戰敗績連連,後突厥復國漠北;吐蕃幾次大會戰屢敗唐(周)軍,壹度占領安西四鎮;契丹亦壹度禍亂營州。
對初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衰落,武則天應對乏術,導致土地兼並嚴重,逃戶遍地,對此,她只得允許逃戶落戶新居,緩解危機。
因為漠北丟失,西域也壹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導致馬政荒廢,帝國馬匹存量從高宗朝的76萬匹銳減到20萬匹(其後玄宗朝最盛時也僅恢復到40萬匹),這亦是外戰武功不振的壹大緣由。
帝國軍隊戰力也因此大受影響,再不復李世民、李治時期各種以少勝多神話戰績、壹戰破國直若等閑的赫赫武功。
武周時期開始的惡錢通行之弊,更壹直延續到唐玄宗年間,甚至導致名相宋璟因此下臺。
在武則天晚年,她生活奢靡,廣建宮室,大興土木,又將大量錢財用於佛事,國家府庫為之枯竭。而且上行下效,其後太平公主、韋皇後、安樂公主等參政女性在這些方面也深受她影響,卻全無她的文治能力和政治才幹,“女禍”成為帝國體制必須消除的大患和政治清明的障礙,卻不僅是傳統官員的男性偏見。
武則天作為皇帝時的政績,之所以會顯得不及她作為執政皇後時,更多並非是她本身能力見識不及她丈夫唐高宗,而是她企圖稱帝易鼎,壹切舉措以此為出發點,作為權謀家的私心代替了作為政治家的公心,因此導致了種種惡政。
而且,武則天在鼎革失敗,武周政權註定壹代而終,不得不屈服現實後,沈溺於奢靡生活和個人享樂的緣故。最終落得八旬老婦眾叛親離,孤老於上陽宮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