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春瓶和梅瓶的造型規律
所謂梅瓶是壹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的用具。磁州窯系有壹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壹書"清沽美酒",壹書"醉鄉酒海",用途明白無疑。
宋代的梅瓶,器體壹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於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圓渾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擡起,線條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狀,有的微向裏收;在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當屬宮內用器。如果說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麗,富於女性的特征的話,那麽明代的梅瓶則是雄健、敦厚,富於男性的特征。至於清代的梅瓶,由於造型比例不當,給人以不諧調和不完整的感覺,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新妙雅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是壹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廊線為輪廓線的瓶類(見附圖)。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於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中的壹種典型器物。
壹、"玉壺春瓶"之名因酒而來
關於“玉壺春瓶”名字的來源,壹般的書籍都說是因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也有說是因“玉壺買春”而得名,但前者僅是四個字,完整的詩句是什麽,什麽人作的,題目是什麽,都不得而知。進壹步說,即便知道了這首詩的全部,但壹句詩是如何與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器物聯系起來的呢?也很難說清楚。“玉壺買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處。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典雅》中有“玉壺買春 ,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壺買春"四字在這裏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指酒),玉壺指玉制的壺或是指如玉壹般的青瓷壺;至於這種壺的形狀是否就是現在所見的“玉壺春瓶”,二者是否能夠直接聯系起來,均難考實;也有某種可能是後人用“玉壺買春”(或“玉壺買春”)來附會現在的玉壺春瓶,也未可知知。
“玉壺”二字出現要早於宋。或實指玉制的壺,或指如玉壹般的青瓷壺,或以玉壺比喻高潔,或比喻月亮,意義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實際意義的玉壺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壹種陳設品,或裝水用作報時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為照明的燈具。那麽,“玉壺”與“春”聯在壹起為什麽就指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瓶類呢?玉壺春三字連在壹起使用至遲在元代就出現了。《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為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鬥浪裏白條”講:“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見,玉壺春是壹種酒的名字。同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後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雲:“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王琦註雲:“唐人名酒多帶春字”。又李肇《國史補》(卷下)上說:“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武林市肆記》上也記載有海嶽春、蓬萊春、錦波春、浮玉春、 秦淮春、豐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啟《客舍雨中聽江卿吹蕭》詩雲:“恨無百斛金陵春,同上鳳凰臺上醉”,此處“金陵春”也是酒名。直至現在,許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陽春、五糧春等。這樣,我們可以有如下推測:“玉壺春”是壹種酒的名字,而這種酒在當時(宋代)是“江州(或鄰近地區)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壹定的知名度,那麽盛裝這種酒的瓶子可能會是某種固定的造型(可能會是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造型),因為這種酒長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狀也為人們所熟悉,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種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壺春瓶” ;而其形狀是否就如同現在所見的玉壺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暫時還無法證明。
因此,筆者認為“玉壺春瓶”的名稱是因“玉壺春”酒而來。
二、宋代以前是玉壺春瓶形成的準備階段
壹般都把玉壺春瓶的創燒年代定於宋代,但實際是玉壺春瓶定型於宋代。大約從宋代開始出現了玉壺春瓶的名稱,在此之前它也經歷了壹個演變過程,因此,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形狀是逐步發展、演變而定型的,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這壹點。江西、福建、湖北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類似的瓷瓶的造型,而這些瓶又與漢、晉時期是某些瓷壺的形狀很相似,其間或許有某種聯系。此種瓶類的造型經隋、唐不斷發展、演變而逐步定型。隋代類似的瓶類頸、腹、足都與玉壺春瓶接近,只是口仍為南北朝以來的盤口,但已頗有後世玉壺春瓶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