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曼
在英格麗·褒曼的輝煌歲月裏,她引領了壹代人的風騷。她剪短發,會使短發成為當年流行的發式;她不化妝在銀幕上出現,化妝品銷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進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好萊塢富商霍華德·休斯〔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主演的飛行家男主角原型〕有壹次買下從紐約飛洛杉磯的全部機票,使她壹定要接納乘坐他私人飛機的邀請;壹個影迷親自把壹頭羊從瑞典趕到羅馬去送給她;還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寫倫敦,英格麗·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裏。 今天我們就聊聊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這位昔日的影視巨星。
妳以為的電影巨星往往未必能擁有妳以為的幸福童年
1915年8月29日,褒曼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英格麗·褒曼這個名字是她的父母以瑞典的英格麗公主(Ingrid of Sweden)來命名的。父親Justus Samuel Bergman為瑞典人,母親Friedel Adler Bergman則為德國人。褒曼的父親與母親分別在她13歲及3歲時去世。褒曼於是被送到壹位叔叔身邊與他壹起生活,不過叔叔也在6個月後死於心臟並發癥。所以褒曼後來是由另壹位叔叔與嬸嬸扶養長大,當時他們已經擁有4個孩子。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對表演的濃厚興趣,常常壹個人沈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歲時就在日記中記錄下了她的夢想:有朝壹日能站在家鄉的舞臺上,觀眾們朝自己熱烈地鼓掌。1933年高中畢業後入瑞典皇家戲劇學院學習,在校其間便開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不到壹年登上影壇擔任主角,成為瑞典影壇最有前途的年輕女演員。
英格麗?褒曼-瑞典送給好萊塢壹個燦爛的禮物
21歲的英格麗?褒曼在1937年7月10日與牙醫Petter(他後來成為壹位神經外科醫生)結為夫妻,他們的女兒Pia則於1938年9月20日出生。早期,他們相處得很好,從瑞典遷居好萊塢以後,褒曼很快成為當時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長壹段時間她都以本色出現在影片中。這時期與其他好萊塢的女明星不同的是︰她未曾改變她的名字、她完全自然、沒有任何化妝的演出,身材高挑,氣質出眾,那種真實不加修飾的美吸引妳去壹遍遍地欣賞她的作品。在好萊塢其間,英格麗·褒曼拍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美人計》、《煤氣燈下》、《聖女貞德》等。這些影片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後來兩人的婚姻生活發生裂痕。彼得對褒曼在每部影片中和男主角的接觸都產生懷疑,並肯定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這使英格麗·褒曼感到很委屈。有的時候說事業的發展的確會對愛情產生壹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像英格麗這樣的大美人。
英格麗?褒曼-玉女也會離經叛道
其實談到褒曼,有壹個人壹定不能不提,那就是意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裏尼(Roberto Rossellini)。褒曼的這段感情也是她人生不能不提的壹筆,因為這段感情,她的聖潔形象毀於壹旦,媒體和社會公眾唾棄她,好萊塢排斥她,最終這段愛情也沒有善終。1948年,英格麗·褒曼觀看了意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裏尼執導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們寫實主義的風格所折服,主動寫信給羅塞裏尼要求與之壹起拍片,羅塞裏尼欣然接受。他們為了拍攝《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而互相認識,當時褒曼已經在美國觀賞過他前兩部作品,並且為他著迷。在拍攝這部電影期間,褒曼與羅塞裏尼墜入了情網。我們可以看看褒曼當時寫給羅塞裏尼的信:
Dear Roberto,
I saw your films Open City and Paisan, and enjoyed them very much. If you need a Swedish actress who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who has not forgotten her German, who is not very understandable in French, and who in Italian knows only “ti amo,” I am ready to come and make a film with you.
Ingrid Bergman
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而當妳做出了選擇就必須承擔代價。面對這份愛情,褒曼放棄的是她摯愛的電影事業以及曾經的完美家庭。壹個人獨自前往意大利,開始追求心中的愛情。在愛情方面,褒曼是勇敢的,她追隨自己的內心,婚姻從來不是她的牢籠,任何時候她都堅持愛情才是歸宿。將近7年時間的不被認可,站在社會輿論的中心,誰能想到曾經的“玉女”現在會如此離經叛道。因為妳是明星,所以妳壹切的行為都會被大眾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然後評論,很難想象褒曼的內心是怎樣的煎熬。褒曼自己曾經說道:"Of course I was hurt, but I didn’t think that what I had done was so much other people’s business ... If you don’t like the performance, you can walk out, but to criticise people’s private life, I thought was wrong.”(我當然很受傷,我不認為我自己做的事情和別人有太大的關系......如果他們不喜歡我的作品,他們可以離開影院,但是如果評判我的個人生活,我認為那是錯誤的。)這段愛情,褒曼付出了7年的黃金時光,與羅塞裏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敗。
與羅塞裏尼分手之後,褒曼主演了尚雷諾(Jean Renoir)執導的電影《多情公主》(Elena and Her Men),這是壹部浪漫的喜劇,褒曼在劇中扮演壹位波蘭公主。雖然這部電影並不成功,然而褒曼的演出被認為是她最佳的表現之壹。褒曼在1956年於《真假公主》中演出,並成功在美國電影圈中復出。她也因此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褒曼在生涯的剩余時間繼續在美國與歐洲電影中演出,並偶爾在電視劇中出現,包括《The Turn of the Screw》,並以這次演出而奪得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在這期間,褒曼也在幾部舞臺劇中演出。除此之外,她與瑞典裔的制作人拉爾斯·施密特(Lars Schmidt)在1958年12月21日結婚,這次婚姻直到1975年施密特去世後才結束。
查爾斯·H·Percy參議員於1972年為了22年前愛德華·C·強森在國會上攻擊她的行為對褒曼表達歉意。褒曼也在1973年成為當年戛納影展評審團的主席。
褒曼以《東方快車謀殺案》中的演出而獲得第3座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也是首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褒曼在1978年演出瑞典名導英格瑪·伯格曼的《秋光奏鳴曲》(Autumn Sonata),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這也是她最後壹次在電影中出現,在片中褒曼飾演壹位著名的鋼琴家與女兒之間的故事,被認為是褒曼生涯最出色的演出之壹。褒曼並在1979年頒給希區柯克美國電影學院的終生成就獎。
英格麗·褒曼在67歲當天(1982年)於英國倫敦去世,當時她已經罹患乳癌許久,精確的死因則是乳癌手術後產生的淋巴瘤並發癥。她的遺體在瑞典火葬,大部分的骨灰被灑向大海,其余的骨灰則被與她的雙親埋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墓。
當時間淘盡所有的鉛華,留下的都是質樸美好的東西。曾經的完美女神離經叛道,遭遇各界輿論壓力,最後還是憑借出色演技贏得了觀眾的認可。也許英格麗.褒曼是幸運的,她的作品可以為她代言。美艷十分,演技滿分,最終難逃愛情的陷阱,兜兜轉轉,最終贏得認可。人生有多少個七年可以用來等待,而褒曼7年的靜寂期,最終還能重回大眾的視野,再次拍出好的作品足見其演技的深厚。
格裏高利·派克說:“我認為與褒曼這樣的人在壹起,妳會情不自禁地愛上她,我不認為有什麽方法可以回避她,因為她有著驚人的美貌,是壹個十分討人喜歡的人……她秀美動人的皮膚簡直令人窒息,她綽約風韻的儀表看上去簡直是壹種享受。”褒曼演繹的大多角色都深入人心,在演繹英格麗·褒曼這個角色上,她真實率性,敢愛敢恨,為了愛情不顧壹切,卻又敢於擔當的直率坦誠壹定是她最偉大的人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