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城的移居外星球
移居外星球要過三關:可選星系有五個
移民外星是出路
移居外星球,是人類壹個長久的夢想。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日前在接受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科普利獎章時表示,人類必須移民其他星球以擺脫滅亡命運。霍金認為,只要人類被困在壹個獨壹無二的行星上,人類的長期生存就處在危險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核戰爭等威脅遲早會將我們消滅殆盡。但如果我們向太空擴展並建立自給自足的聚居地,我們的未來應該是安全的。太陽系沒有壹個類似於地球的地方,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另外壹顆星球,並采用更先進的太空火箭幫助人類移居到適宜生存的星球上。這已經是他半年內第二次發出類似驚人之語了。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格裏芬也曾表示,從歷史來看,單獨壹顆行星上的物種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來的。“我們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平均每3000萬年,地球物種就會遭遇大規模毀滅;有壹天我們壹定會移民外星,但我不知道那壹天會是什麽時候”。
移居目的地有四大標準
移民外星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何時才能實現呢?
移民外星第壹關:往哪裏移。20世紀初,曾有人認為 火星和金星可能是不錯的選擇,但NASA很快發現,環繞太陽的其他行星都不適合我們生存。壹個在金星表面的人將不得不在足以將鉛熔化的溫度下生活。至於火星,由於它的大氣壓力過低,在上面生活就像住在兩倍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上。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特恩巴爾博士總結出“最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系”的四大標準:1、至少存在30億年,這樣才足以形成行星並發展出復雜生命體;2、中心恒星體積不能超過太陽的1.5倍,否則難以產生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3、應有足夠多的鐵元素,才能形成類地行星;4、中心恒星應處於既非紅巨星、也非白矮星的發展階段,這樣周圍行星上的復雜生命體才有足夠長的生存時間。按照這壹標準,他推斷在宇宙中有5個符合標準的星系:壹是距離地球26光年的獵犬座BetaCVn;二是距離地球42光年的HD10307;三是金屬元素含量約為太陽壹半的HD211415;四是天蠍座Sco18;五是飛馬座51。
第二關:人類如何才能到達這些星球?據計算,離地球最近的半人馬座α星大約有4.23光年遠,如果按照 航天飛機現在的速度,需要15.8萬年才能到達。這就需要制造出和光速壹樣快的交通工具才行。美國科幻電影《星際旅行》中就設置了這樣壹個背景:21世紀中期,工程師科柯倫發明了可以超光速旅行的“曲翹發動機”。由於“曲翹技術”是進入銀河文明大家庭的門檻,人類遂被接納入星際聯邦,文明程度踏上了壹個新臺階。而現實中,科學家正在向這壹目標邁進。據《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美國空軍和NASA目前正在秘密研究壹種“超空間發動機”。據稱,科學家有望在5年內制造出“超空間發動機”的樣機並進行測試。壹旦證明“超空間發動機”可行,那麽由地球前往火星只需3小時,由地球前往距離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天。也有科學家預測,真正能制造出適合的宇宙飛船並啟程飛往目的地星球的時間是26世紀,而預計抵達時間將是公元12500年。
第三關:到達星球後,如何解決人類的生命保障問題。美俄等國已在空間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稻谷、洋蔥、蘭花等100多種植物,果蠅、蜘蛛、魚類等動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可以生長、繁育。如果這種技術能應用到未來星球上,人類的生存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但長期在失重狀態下生活,人類能否繁衍也是壹個問題。壹位法國科學家發現,在失重狀態下,活細胞的重要結構不能正常成形。這就意味著人類不能在接近失重狀態下長期生活和繁殖。不過有科學家表示,人類在另壹星球定居後,人種和身體結構也將隨環境發生變化,也許繁衍的問題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完成。
重返地球
移居其他星球似乎看起來希望渺茫,不過可不可以換壹種思路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奧尼爾博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在太空中建造個太空城,逐步把人類都移居到太空城中。恢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後,地球會在沒有人幹預的情況下,變得動物成群、風調雨順,人類還可以重返地球。
奧尼爾設想的太空城由壹對圓筒組成。太空城內壁建有適於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太空城內有道路、居住區、商業區、工作區等。太空城的壹端是太陽能發電站,另壹端是航天飛機或宇宙飛船停泊的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