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的愚人節,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整蠱,將室友毒殺,後來怎麽樣了?
愚人節玩笑釀成慘劇
4月1日愚人節,復旦大學學生林森浩,出於開玩笑的動機竟毒害同寢室室友。“只是想要他難受,僅此而已”,簡簡單單十壹個字結束了兩個人的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我只想讓她難受,這是壹個什麽樣的心理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妳又如何相信這是壹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復旦大學研究生所說出的內心獨白?多少年來寒窗苦讀,換來的卻是自毀前程。
黃洋這個人性格比較活潑,沒心沒肺,大大咧咧的性格,與林森浩的反差比較大。愚人節將至,黃洋出言想要惡作劇捉弄別人,林森浩便更看他不順眼,起了這個念頭,其實他也沒想到會害死別人吧。
林森浩以取物為理由在學校實驗室拿了壹些二甲基亞硝胺,後於當日17時50分許,趁寢室沒人,將其兌入飲水機內。
2013年林森浩在最後的壹場辯護中對自己做了陳詞總結,他將自己投毒的理由歸結為了兩點:其壹是自己多年來受高等教育,內心性格有缺陷,不健談,而且不擅長人緣交際;其二,自己有做事不計後果和事後逃避的習慣。
當然,這不可能成為寬恕和原諒他投毒行為的理由。林森浩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判予死刑為其荒唐的投毒行為買單。
直擊心靈的懺悔
畢竟是壹條鮮活的生命,死於自己手中,內心怎能無愧?在得知黃洋死亡了,他也沒有承認,試圖以謊言逃脫,但在夢裏,他還是直呼“對不起”,在後來他也說過沒想過黃洋會死。
並且在後來,他也不敢回寢室,怕撞見黃父,他自己也有懺悔到,認識到黃洋是無辜的,黃父喪子之痛又能怎樣減輕呢?還有自己的父母,三十年來含辛茹苦培養的兒子最後竟然成為了殺人犯,怎能不痛心?還有林森浩必將收到法律的代價,父母就等於沒有了兒子。
自己壹個人的行為,多少人因此痛苦。林森浩在陳詞中也表達過對黃洋,黃父和對自己父母的愧疚。他最終的話語也是對自己行為的壹個悔過。細想壹下,如果沒有這件事,這兩個家庭還是可以幸福地生活的,兩個年輕人的人生也不會因此而走向終點。
性格缺陷通往死亡盡頭
林森浩壹直認為自己不夠自信,心理存在缺陷,確實如此。他在現實生活中沈默寡言,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才敢言自己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各種瑣事,甚至粗言粗語。有這樣壹個“驚人”的數據,中山大學“博濟論壇”,他傾訴生活的主戰場,他用壹個賬號總***發表了458個主題、13777個帖子,傾訴無力,或自曝與異性交往的不順。
在博客和QQ日記等軟件中暴露自己的脆弱和自卑。古話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內心的孤獨與不言也是其走向不歸路的導火索。
高等教育下的盲區
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上得起學,能受到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下又何嘗不存在盲區呢?林森浩不就正是高等教育下的壹個漏網之魚嗎?
人性的淪喪,道德的丟失,研究生的頭銜已不再是屬於林森浩的光輝。高等教育的滋養也未能讓林森浩健康地成長。所以,大學生心理這件事還是要高度重視。針對他這個事件,其實高校都應該註意以下學生的日常生活,定期做壹些心理調研,多少都對此類事件的再發生有所制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