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減壓閥工作原理
活塞式減壓閥可分為直接作用式和先導式,其原理都是通過改變節流面積,使流速及流體的動能改變,造成不同的壓力損失,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並依靠介質本身的能量控制與調節系統的調節,使閥後壓力的波動與彈簧力相平衡,使閥後壓力在壹定的誤差範圍內保持恒定。
活塞式減壓閥工作原理詳細說明↓↓
直接作用式:
本閥介質走向由上進下出,當調節出口壓力時,順時針旋轉調節螺栓,迫使活塞向下移動,打開主閥,改變節流面積,造成壓力損失,實現水的減壓。由於閥後水流通道流入活塞下腔並與活塞上方保持平衡,當壓力和流量變化時,使主閥節流面積始終保持相應位置,由於水用減壓閥采用卸荷機構,減小了進口壓力變化對出口壓力的影響,同時加大了出口壓力作用面積,即加大敏感元件作用面積,從而減小了閥門出口壓力偏差,大大提高了減壓閥的穩壓精度。
先導式:
在出廠時,調節彈簧處於未壓縮狀態,此時主閥瓣和副閥瓣處於關閉狀態,使用時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調節螺釘,壓縮調節彈簧,使膜片下移頂開副閥瓣,介質由a孔通過副閥座到b孔進入活塞上方,活塞在介質壓力作用下,向下移動推動主閥瓣離開主閥座,使介質流向閥後,同時由c孔進入膜片下方,當閥後壓力超過調定壓力時,推動膜片上移壓縮調節彈簧。副閥瓣隨之向關閉方向移動,使流入活塞上方的介質減小,壓力也隨之下降,此時主閥瓣在主閥瓣彈簧力的推動下上移,使主閥瓣與主閥座的間隙減小,介質流量隨之減少,使閥後壓力隨之下降到的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