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有哪些?
(1)華生堅持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
(2)華生認為,強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間的聯系,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給予適當強化,使刺激和反應間建立牢固的聯系,就可以預測、控制改變人的行為。
(3)斯金納指出:任何有機體都傾向於重復那些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為而不去重復指向消極後果的行為,他堅信人的壹切行為都是由外部環境所決定。
三大流派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壹種環境,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
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桑代克。
2、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派學習理論家認為學習在於內部認知的變化,學習是壹個比S—R聯結要復雜得多的過程。他們註重解釋學習行為的中間過程,即目的、意義等,認為這些過程才是控制學習的可變因素。
代表人物:克勒、托爾曼、皮亞傑、布魯納。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
對所接受到的信息進行解釋,生成了個人的意義或者說是自己的理解。個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調動的知識經驗相異,對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釋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