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殲-35輕重搭配
中國殲-20、殲-35輕重搭配
日本防衛省發布了最新的《2022年防衛白皮書》,其中非常罕見地展示了,日本對中國海空軍戰鬥機型號、規模估算的情況。總的來說,在我國海空軍部隊中服役的戰鬥機,仍然以引進/仿制的重型“側衛”系列,和國產中型殲-10為絕對主力。而這種“輕重搭配”的格局,如今正逐步從三代機過渡到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未來由重型殲-20和中型殲-35,來接替殲-11/15/16和殲-10作戰使命的模式,早就被外界所認可。而壹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未來殲-20、殲-35的總規模究竟會達到什麽高度?
日本估算的我國海空軍先進戰鬥機數量
此次日本防衛省公布的資料中,其估算我國海空軍裝備了約1220架第三代/三代半戰鬥機,以及50架殲-20。鑒於日本防衛省公開展示的這份數據,並沒有可靠的信息來源,因此其“50架殲-20”的估算數據,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爭議。不過,這份清單還是大體展示了,我國海空軍裝備三代機的型號以及裝備用途,從最基礎的戰鬥機型號更新換代模式出發,其實是可以對未來我國裝備隱身戰鬥機總規模,進行簡單的估算。
只有50架殲-20是不太可能的
在國內空軍的戰鬥機裝備序列中,重型機的型號比較繁雜,按照裝備時間順序,分別有蘇-27UBK、殲-11A、蘇-30MKK、殲-11B/BS、蘇-35SK、殲-16等型號(最早引進的蘇-27SK基本都已退役)。具體裝備規模官方並未公開,但壹般認為空軍裝備的引進/仿制“側衛”總規模不會低於600架。特別是蘇-30MKK和殲-16這兩款型號,擁有卓越的航程、載彈量以及對海/對地打擊能力,是空軍最強悍的戰術打擊力量。而在這兩者之外的殲-11A、殲-11B、蘇-35SK,則更多地是承擔對空作戰任務。
殲-16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非常出色
未來接任這些因特殊情況進入我國空軍服役的“側衛”的最佳型號,當然是中航工業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殲-20。並且殲-20是由國內自主設計,如今已完成全部零部件國產化的先進型號,未來能夠達到的高度,自然也會比引進仿制的蘇-27更加理想。事實上,殲-20已經是國內空戰性能最出色的戰鬥機,並已承擔起最前沿的戰術巡邏任務。隨著殲-20生產規模的增加,以及殲-11A、殲-11B、蘇-35SK的老化,殲-20全面接過後三者的對空備戰任務,其實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殲-20在對空作戰領域表現優異
而蘇-30MKK和殲-16這兩款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的接替者,還存在壹定爭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殲-20作為重型隱身戰鬥機,必須要做到全部機載武器內置,才能保證隱身能力。而偏偏對海、對地攻擊武器的尺寸非常可觀,根本無法納入殲-20的隱身彈倉中,凸顯了當下隱身機載武器並未跟上隱身戰鬥機發展的現實。當然,網絡上壹直有流傳殲-20正發展雙座型的傳聞,官方媒體以及殲-20設計單位也都公開過相關宣傳資料。壹般認為,這種設計可以實現由殲-20改進型控制多架無人機,並使用無人機內置的機載彈藥攻擊地面、海上目標的模式,以成為新壹代隱身戰術攻擊力量。
飽受期待的壹幕
相比於重型機令人眼花繚亂的型號和作戰目標,國產殲-10的發展道路和定位壹直非常清晰。其中,最基礎的殲-10A是徹底的空優型號,後續發展的殲-10B、殲-10C雖然擴展了多用途性能,具備壹定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但更多的也只是執行輔助清掃任務,對空作戰才是殲-10系列的絕對核心。無獨有偶,被認為將接替殲-10的國產中型殲-35隱身戰鬥機,其定位與殲-10非常相似。這也是外界認為殲-35將直接取代殲-10,成為新壹代低成本中型戰鬥機的直接原因。只不過,與只搭載壹臺大推力發動機的殲-10不同,應用兩臺中推力發動機的殲-35,其使用領域更加廣泛,甚至可以說是國產戰鬥機有史以來,應用領域最廣泛的型號。
殲-10的基礎性能限制了後期發展
在殲-11B機體基礎上,應用引進技術發展的殲-15重型艦載機,是海軍裝備的唯壹艦載戰鬥機,而海軍為下壹代航母準備的隱身艦載機,則是中型體格的殲-35。更重要的是,艦載型號只是殲-35發展的第壹個型號,中航工業為其規劃的發展道路,其實是從海軍艦載機開始,然後由海上開始,甚至還能會發展出口型、雙座型的演變軌跡。這是美國F-35隱身戰鬥機正在實踐的道路,也是之前美制F-4、F/A-18戰鬥機完成過的經歷。
殲-15是國內唯壹現役艦載戰鬥機
總結性的來說,我國海空軍裝備了大量“側衛”系列重型機,其規模甚至超越了原本應該以數量稱雄的殲-10系列。這是因為當年國產殲-10發展速度偏慢,海空軍又面臨極大的防空壓力,以至於不得不將引進/仿制的“側衛”作為主力,經濟效費比並不算理想。殲-20的發展速度雖然比殲-35快很多,但後者有FC-31的技術積累,進展也非常順利,真正實現重型機保證性能,中型機保證規模的理想狀態,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此外,隨著未來殲-35取代殲-15成為新壹代艦載機,海軍陸基航空兵戰鬥機部隊的任務,大概率會逐漸移交給空軍,進壹步完善了殲-20、殲-35戰鬥機的應用範圍。
從FC-31基礎上衍生的殲-35意義非凡
壹般認為,日本防衛省估計我國海空軍裝備約1220架三代機,屬於典型的偏少估計。但即使如此,以殲-35未來占據比例高於目前殲-10的態勢,我國海空軍以後的隱身戰鬥機總裝備規模,大概率將高於現有三代機規模。再考慮到海空軍向更遠交戰區域發展的現狀,1600-2000架的殲-20、殲-35總裝備數量,是比較理想而且國內經濟水平能夠支撐的規模。最重要的是,這也是中航工業第壹次實現兩款主力戰鬥機,完全由國內自主設計生產,並且實現完全國產化,這是中航工業新的輝煌,也是我國海空軍戰鬥機裝備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