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作文素材
習慣決定成功
有壹個窮人,生活困苦,壹個富人可憐他,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壹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貧窮了。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壹只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壹只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壹只。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壹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壹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壹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地送種子來,赫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壹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窮人當然壹直窮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據壹個投資專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妳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妳還清賬單。
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
說書人的故事
在挪威有壹個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兒園、小學校講故事的說書人,壹次晚餐時結識了壹位中國女士。那位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謀劃策說:“反正妳在這裏也沒工作,還不如去中國教外語。至少有壹份穩定的職業和收入。”說書人很驚訝地認真糾正該女士的話:“太太,我是自由職業者。我的專業就是走街串巷為老百姓說書。您怎麽能說這不是壹項職業呢?”
晚餐後那位女士跟西方朋友大發感慨:“看他壹個窮說書的,吃了上頓不知下頓,我幫他尋條出路他竟不領情。看來我們中國人是好樣的,我們來到這裏赤手空拳地打拼出自己的壹份體面事業、中產階級薪水和小洋樓……”西方人都睜大眼睛看著她,對她滿懷憐憫。這位女士離開丈夫和10歲的女兒,獨自壹人來到異鄉,她已經4年沒有見到家人了。西方人不能忍受夫妻子女長久分居,家人不能團聚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是洋樓、高薪等所不能彌補的人生缺憾。
在西方人眼中,為取得成功、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實在太殘酷了。人生難道就只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為何中國人總勢利地以財富、洋樓、學位、白領等物質的東西來論英雄?而我認為,成功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壹起是壹種成功,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是壹種成功,努力地克服自己身上的壞習慣,也是壹種成功。對成功如何理解,各人的看法並不壹樣,我們又怎能強求壹致呢?
成功與細節
壹位女士有壹次乘坐某航空公司的航班由青島飛往北京,連要兩杯水後又要求能否再來壹杯,她抱歉地說因為太渴,所以還想再喝點水,服務小姐的回答讓她大失所望——“我們飛的是短途,儲備的水不多,剩下的還要留著飛上海用呢!”這位女士很生氣,發誓今後不再乘坐這家公司的飛機。
壹家小小的速遞公司,叫“風火輪”。當滿頭大汗的投遞員從城北趕到城東已是氣喘籲籲,為了保證“非典”時期客戶的安全,他按公司的規定見客戶時戴上了口罩。當他雙手捧起快件遞到客戶手中,說聲“讓您久等了,請把快件收好”而離去時,這個公司在其客戶眼裏就像壹路飄紅的股票。
小“風火輪”和大公司不可同日而語,但能否爭取到客戶,成敗常常就在細節中。研究公司如何成功的文章很多,但對細節探討的卻不多。其實,只有細節做好了,才能真正讓公司出類拔萃。
體驗成功的過程
有壹個人,他從小到大都是壹名失敗者,失敗永遠陪伴在他的身邊。他覺得上天對他不公平,於是,他決定去尋找上帝,詢問上帝:成功是什麽?
這個人翻山越嶺,來到河邊,見到壹位老翁,就走過去問:“老人家,成功是什麽?”那位老人回答他:“成功就是能每天都釣到魚,那就是成功。”
這位年輕人繼續他的旅途,他渡過了河,來到了森林中,遇見壹個正在趕路的中年男人,就問他:“成功是什麽?”那個中年男人回答他:“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捕獲野獸,那就是成功。”年輕人聽了,繼續趕路。這個人穿過了森林,也穿過了沙漠,來到沙漠邊緣,找到了上帝,問他:“成功是什麽?”上帝很慈祥地回答:“成功是生活,成功是經驗,成功是汗水。年輕人,不要執著於成功,而應享受成功的過程。”年輕人聽了,頓時明白了,就辭別了上帝,回家去了。
雖然我們每壹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是不應該執著於成功,而應該學會享受成功的過程,從過程中找到樂趣,這才叫做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潛意識的力量引導成功
有壹個法國人,42歲了仍壹事無成,他自己也認為自己簡直倒黴透了:離婚、破產、失業……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他對自己非常不滿,變得古怪、易怒,同時又十分脆弱。
有壹天,壹個吉普賽人在巴黎街頭算命,他隨意壹試。吉普賽人看過他的手相之後,說:“您是壹個偉人,您很了不起!” “什麽?”他大吃壹驚,“我是個偉人,妳不是在開玩笑吧?!” 吉普賽人平靜地說:“您知道您是誰嗎?” “我是誰?”他暗想,“是個倒黴鬼,是個窮光蛋,我是個被生活拋棄的人!”但他仍然故作鎮靜地問:“我是誰呢?” “您是偉人,”吉普賽人說,“您知道嗎,您是拿破侖轉世!您身上流的血,您的勇氣和智慧,都是拿破侖的啊!先生,難道您真的沒有發覺,您的面貌也很像拿破侖嗎?” “不會吧……”他遲疑地說,“我離婚了……我破產了……我失業了……我幾乎無家可歸……” “嗨,那是您的過去,”吉普賽人只好說,“您的未來可不得了!如果先生您不相信,就不用給錢好了。不過,五年後,您將是法國最成功的人啊!因為您就是拿破侖的化身!”
他表面裝作極不相信地離開了,但心裏卻有了壹種從未有過的偉大感覺。他對拿破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家後,就想方設法找與拿破侖有關的壹切書籍著作來學習。
漸漸地,他發現周圍的環境開始改變了,朋友、家人、同事、老板,都換了另壹種眼光、另壹種表情對他。事情開始順利起來。後來他才領悟到,其實壹切都沒有變,是他自己變了:他的膽魄、思維模式都在模仿拿破侖,就連走路說話都像。
13年以後,也就是在他55歲的時候,他成了億萬富翁,法國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
應用與創新
逼妳成功
我是壹個會逼學生的老師。學生找我學畫的時候,我會建議他們買最好的工具,因為我發現當他花了壹大筆令他心疼的錢之後,他們就不會輕易放棄。然後,他們愈畫愈好了,得到我的誇獎,盼下次還能受贊美,於是加倍努力。
除了我逼,他們也自己逼自己,壹步步走向成功。我班上許多在美展入選和得獎的學生,都是這樣在“內外交逼”的情況下成功的。
從另壹個角度看,逼學生的老師,何嘗沒有逼自己?為了讓學生每個禮拜都能見到老師的新作品,為了以身作則,我也不得不畫,而有了更好的成績。“教學相長”不也是“教學相逼”嗎?
寫文章也是如此。不信,妳去問問,哪個成功的作家沒有被逼?他被兩種人逼,被報社、出版社的人逼,也被自己逼。讀者逼主編,主編逼作家,作家逼自己,逼得想睡也不能睡,不想寫也得寫。多少驚人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如果妳問金庸:“妳這些武俠巨著是怎麽寫成的啊?”他很可能答:“報社連載逼出來的。”妳再問:“如果沒有報社逼,妳寫得出來嗎?”他很可能答:“寫得出,但寫不了這麽多。”
壹個人不被逼,不被環境逼、理想逼,怎麽可能沖得久,又怎麽可能成功。所幸世界上有“逼”這件事,我們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於是,妳該了解《孟子》那段話的道理了——“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說的不是只有四個字嗎?逼妳成功。(劉墉)
成功需要放棄
1936年春,華羅庚到號稱世界數學中心的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到校後,他被告知:可以在兩年內獲得博士學位。華羅庚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壹名旁聽生。”
在短短兩年的旁聽時間裏,他刻苦學習,掌握了廣泛的數學知識,發表了十幾篇論文,提出了關於塔內問題的“華氏定理”,徹底解決了19世紀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計問題。華羅庚取得的成就,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
1938年,華羅庚告別劍橋,回到了祖國。他放棄了博士學位,卻獲得了廣博的知識,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華羅庚的事例告訴我們,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有時需要我們做出選擇,舍棄壹些與理想目標發生矛盾的東西,諸如舒適的生活、崇高的地位、名譽、學位,等等。只有學會放棄,我們才能心無旁騖,盡快走向成功。
經典素材
第壹份文摘的誕生
(成功者從不等待萬事俱備)
1921年6月2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壹篇文章,其中提供了這樣壹條信息:現在人們每年接受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
對這壹消息,當時在美國至少有16人做出了反應。那就是,創辦壹份文摘性刊物,讓人們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盡快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們都認為這類刊物必定有廣闊的市場。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他們都到銀行存了500美元的法定資本金,並領取了執照。然而,當他們到了郵電部門辦理有關發行手續時,卻被告知,該類刊物的征訂和發行暫時不能代理,如須代理至少要等到明年中期選舉過後。
得到這壹答復,其中的15人為了免繳執業稅,向管理部門遞交了暫緩執業的申請。只有壹位叫德威特?華萊士的年輕人沒有理睬這壹套,他回到他的暫住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壹個儲藏室,和他的未婚妻壹起糊了2000個信封,裝上征訂單運到郵局寄了出去。
從此世界出版史上的壹個奇跡就誕生了。到2002年6月,他們創辦的這份文摘類刊物——《讀者文摘》,已擁有19種文字、48個版本、發行範圍達127個國家和地區,訂戶1億人,年收入5億美元。
為什麽世界上聰明人很多,而成功者很少?是不是因為很多聰明人在已經具備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條件時,仍在苛求更多的捷徑,從而失去了機會?而成功者不會等待萬事俱備。
自信成功的數學家
(肯定自己,終會成功)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不過,在他讀小學的時候,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所以,小學並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只是拿到壹張修業證書。讀初中壹年級的時候,數學課還是經過補考才及格的,所以,同學們都譏笑他,叫他“廢物”。同學們的嘲諷並沒有讓華羅庚灰心,他暗暗下定決心:壹定要學好數學。而且,他也壹直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信心樹立起來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他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聰明,就用“勤能補拙”的辦法:別人學習壹個小時,他就學習兩個小時。最後,他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現代社會,是壹個既公平而又極具競爭性的社會。壹方面,它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同等的成功機會,同時,它又毫不客氣地要求每個人必須為其成功而付出代價。
壹個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的人,又何談成功呢?相反,自信的人,由於他肯定自己的存在,相信自己壹定能成功,敢於向失敗挑戰,自然也就比缺乏自信的人多了壹份成功的希望和可能。
艾柯卡反敗為勝
(戰勝挫折才能取得成功)
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之後,艾柯卡進入福特汽車公司,1960年,任福特汽車公司事務部門總經理;1964年他推出風靡壹時的“野馬車”,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1970年,他登上了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寶座。就在業務日新月異取得成功時,他受到公司董事長福特二世的猜忌,慘遭革除,壹夜間跌入深淵。然而,艾柯卡並不壹蹶不振,他接受了另壹場挑戰。1978年,受瀕臨倒閉、負債累累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之邀出任總裁,不久又兼任董事長。
在公司生死存亡關頭,艾柯卡大力整頓,革故鼎新,並自願將他在福特公司近百萬美元的年薪,降為象征性的壹美元。這壹驚人之舉,使克萊斯勒士氣大振。艾柯卡又壹次向汽車市場進攻,推出敞篷車與迷妳貨車,克萊斯勒終於起死回生,反敗為勝。到1984年,該公司的盈余記錄,超過了從成立到1983年底的盈余總額,成為全美第三大汽車公司,艾柯卡也成了美國企業的英雄。
巴斯德不滿足
(不要在已經成功的事業上停留)
巴斯德對微生物的研究,促進了法國的釀酒業的發展,他發明的蠶種檢驗法,解決了養蠶業的壹大難題;他發明的強毒菌液,挽救了大量的羊、馬、牛、豬和雞。這被人們稱為“驚人的成功”。法國 *** 決定授予巴斯德最高榮譽勛章。巴斯德並未滿足,他又開始了攻克“狂犬病”的工作,最後同樣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不要在已成功的事業上逗留著”正是巴斯德的生動寫照。
卡羅·道恩斯的勇氣
(勇氣鋪平成功之路)
卡羅·道恩斯原來在壹家銀行工作,但他認為待在銀行並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便來到了杜蘭特公司——也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通用汽車公司。
在新的工作環境幹了6個月後,道恩斯想了解壹下杜蘭特對自己工作的評價,他便給杜蘭特寫了壹封信,在信中他問了壹個重要的問題:“我能否在更重要的職位從事更重要的工作?”杜蘭特作了批示:“現在任命妳負責新廠機器的安裝,但不保證升遷或加薪。”道恩斯接受了。但他手裏只有杜蘭特給的壹張施工圖紙,而他從沒有受過這方面的任何訓練。面對那麽多完全陌生的困難,又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道恩斯心裏清楚,壹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眼前,如果就此退縮,可能就再也沒有機遇會垂青他了。他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真地投入鉆研圖紙,找相關人員分析協商,終於提前壹星期完成了公司交給他的任務。
當道恩斯去向杜蘭特匯報時,吃驚地發現緊鄰杜蘭特辦公室的門上竟赫然寫著:“卡羅?道恩斯總經理”。杜蘭特對他說,他現在就是公司的總經理了,而且年薪在原來的年薪後面加了個“0”。杜蘭特說:“給妳那些圖紙時,我知道妳是看不懂的,但是我要看妳如何處理。結果我發現,妳是個領導人才。妳敢於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職位,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賞妳這壹點,因為機會總是眷顧那些能拿出勇氣主動出擊的人。”
有些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願去做,只是因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很困難。其實,更多的困難只是盤踞在人們的想像之中,只要妳能拿出勇氣主動去試壹試,也許妳很快就能排除想像中的障礙,鋪平走向成功的道路。
曾鞏成敗不驚
(成功需要刻苦勤奮)
曾鞏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上。有壹天,曾鞏和兄弟們正在讀書,忽然外面有人遞進壹張紙條。說是從外墻上邊揭下來的。曾鞏壹看輕輕壹笑,交給了大弟弟曾曄。紙條上原來是壹首詩:“壹年壹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壹雙飛去壹雙來。”原來是嘲笑曾鞏和曾曄多次應考不中的事情。曾鞏在地上來回地踱著,思緒萬千。他冷靜地告訴弟弟:“這張紙條是鞭策我們的鞭子。”從此,弟兄兩個每天雄雞壹叫便起床讀書,兩年裏不出家門,孜孜不倦地攻讀。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兄弟二人全部考中。不久參加省城考試又全部考中,成了科舉史上少有的佳話。
安徒生的動力
(挫折是成功的前奏曲)
安徒生是享譽世界的丹麥童話作家,他出生於壹個鞋匠家庭,童年喪父,生活貧困,當過學徒,幹過劇院雜務。然而他酷愛文學,他在平凡的勞動中體驗、觀察生活,寫出了壹篇篇膾炙人口的童話。
不過,安徒生事業、愛情的旅途並不是壹帆風順的。他的處女作剛問世,有人知道他是壹個鞋匠的兒子,就攻擊他的作品“別字連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辭”。在愛情上,安徒生也頗受波折,他壹生談過好幾次戀愛,但是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結果,他壹直孑然壹身。安徒生在事業、愛情的道路上屢遭挫折,生活對他是殘酷的,然而,他卻沒有氣餒,他從挫折中奮起,為童話而奮鬥,潛心寫作,從不停筆。他壹生寫的壹百六十多篇童話中,其中《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等經久不衰。
達爾文的理想
(做喜歡做的事就等於成功了壹半)
達爾文的父親是壹位著名的醫生,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也當壹名醫生,可是達爾文無心學醫,進入醫科大學後,他成天去收集動植物標本,父親對他無可奈何,又把他送進神學院,希望他將來當壹名牧師。然而,達爾文的興趣也不在牧師上,達爾文有他自己的理想,他9歲的時候就對父親說:“我想世界上肯定還有許多未被人們發現的奧秘,我將來要周遊世界,進行實地考察。”為此,達爾文壹直在積極準備。
為了有利於自己觀察和收集動植物標本,達爾文放棄了事務清閑、報酬豐厚的牧師職務,告別了闊綽的家庭生活,毅然踏上了“貝格爾號”軍艦,自費環球旅行。達爾文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回國後又做了近二十年的試驗,終於在1859年出版了震驚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壹書,書中提出了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不僅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的適應性也做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這壹理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壹。
達爾文曾經說過:“就我可能回憶的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間對我後來發生好影響的,就是我有多樣的強烈的興趣,非常熱愛使我感興趣的東西。”從達爾文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某項事情有了強烈的興趣,就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