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與F22誰更強?
先說結論,殲20
目前,戰機排名:j20≈F35>蘇57≥F22
任何軍事裝備,要麽融入本國當前軍事體系,要麽以其為核心構築新體系。本國的軍事體系是國家戰略安全,在細致、綜合的考量下建立的。所有處於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考量下,設計得核心戰機,性能不同、作戰條件也是各不相同。
如果放在壹起其實只能說各有優劣,尤其是j20、f35、蘇57,各有各的體系,各有各的絕招。f22因為是第壹個吃螃蟹的最慘!其他三款戰機體系,都有針對它的部分,或者就是要針對它,才這麽設計的。
但要兩個兩個對比,就會出現上面的排名。
因為戰機設計的時代,國家面臨的情況不同,需求也是不同。f22設計上針對的是蘇27、米格29,比如為了針對蘇27短距起降特點,要求f22也要有,他們試圖讓f22擁有反推能力,最終導致二維矢量(反推技術失敗後的保留)
還要考慮到後來者時攜比f22更加先進的技術而來,針對性的戰術體系——f35針對的是j20,但j20早期版本,可以說與f22是壹個體系的,所以f35打起f22來說,可謂正合適。
戰機的升級問題,f22同樣尷尬。j20、f35、蘇57都是本國體系核心,有新材料,好裝備都是優先招呼著。而f22的地位因為被f35所替代,導致f22早早停產,升級計劃都是圍繞著f35來。使得f22不管對陣三款中的任何壹款都很不公平。
到這大家可能覺得,按我這麽說,j20應該越等f22,小於f35。但這麽排自然是有道理,後面會壹壹解釋。
首先成熟五代機,應具備以下幾點:
具備隱形能力
具有多功能雷達系統
具備多模式態勢感知能力
具備功能完備的高通量數據鏈
這為空戰模式帶來了以下變化。
首先,在隱身能力的影響下,機載火控雷達等探測設備的作用距離大大縮短,難以及時發現、鎖定目標並引導空空導彈對目標發起攻擊,需要開發新形式的索敵模式。並且空空導彈的導引效能也會下降,捕獲、鎖定目標的距離大幅減少,需要數據鏈進行進壹步引導或改變傳統鎖定模式,即使目標已被導彈鎖定,由於其自身信號特征低,實施幹擾、誘騙、進而擺脫攻擊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這就需要新的空空導彈,例如霹靂-12和AIM-120C均換裝了相控陣引導頭以提高抗幹擾能力。
其次,在新壹代多模探測系統和高通量數據鏈的印象下,已經誕生了有別於四代機乃至早期五代機的全新戰法。主動探測手段雷達來說,新壹代五代機的多功能雷達較四代機和早期五代機更加強大,科研更好的利用機載火控雷達的低截獲概率工作模式,例如,猝發模式或快速變頻探測目標並進行鎖定,這種方式在保持主動雷達探測優勢的同時,大幅縮短了雷達開機時間,可有效減小暴露概率,並且在技術上也較為成熟,但目標如果擁有先進雷達告警設備或高精度被動雷達,則仍存在被發現的可能,從被動探測手段上來說,新壹代五代機依靠更為先進的數據總線,與機載計算機將雷達整合進被動探測系統,大大提高了該系統的效能,同時電子系統的進步也使得被動紅外探測系統的性能大幅提升,F35和j20均裝備了EODAS和EOTS這種先進設備,極大的豐富了探測手段,形成了強大的多模探測能力,借助高通量數據鏈,新壹代五代機在使用只能探測目標方位角度的被動探測設備時,科研多機協同探測,比如,利用同壹平面方位角和高度差, 三角測量法,甚至依靠先進算法以單價特殊機動飛行測算,從而獲得目標的距離、速度等信息完成火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的隱蔽出擊。在使用雷達等主動探測手段時,也可以多機協同掃描,大大增強探測能力,高通量數據鏈還可以進行‘A射B導’組織編隊內各級的協同行動。
選擇其中發射陣位最佳的壹架飛機擔負攻擊任務,有該機利用自身獲得或其他戰機傳來的目標信息進行火控解算,並適時發射導彈,當導彈發射後,如果該機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探測能力下降,不適合繼續對導彈實施中段制導時,還可以根據編隊內其余各級對同壹目標探測能力的強弱,擇優壹架成為新的制導平臺,接管導彈的中段制導權,直至導彈引導頭雷達捕獲目標。由此可顯著提升攻擊效果,且不需要預警機、通訊支援等輔助飛機作為信息中繼節點,科研實現動態組網,每架戰機都將自身數據***享到壹個‘作戰雲中’。每架戰機都可以獲得完整的戰場動態,在空戰模式變化下,五代機的生存和探測能力都大大加強,而傳統預警機、加油機輔助機型的生存能力大大下降,這些機型有承擔著指揮、預警探測、擴大己方單位作戰範圍的重要作用,壹旦被地方擊落,將對戰局造成牽壹發而動全身的重大影響,這也是j20早期作戰思路,在我空軍體系下,j20將依托自身隱身、高速、高度信息化等等性能,穿透假想敵嚴密的防空體系,
針對敵方雷達站、預警機、加油機等關鍵節點進行打擊,從硬件上破壞掉OODA循環,即穿透性制空。這將給傳統預警機帶來難以想象的巨大威脅。
面對這壹挑戰,美軍的應對策略便是依托f35 Block4升級,帶來的‘馬賽克戰’。這種作戰理念利用新壹代五代機生存能力強的特點,打造了壹個去中心化的作戰體系,就是以大量五代機和無人機僚機,
通過多機協同探測的方式提高探測能力,取代傳統預警機的預警探測作用,以實時戰場態勢***享+AI輔助決策系統,代替預警機或地面、海綿指揮中心的指揮作用,以小型無人加油機代替傳統大型加油機(例如MQ-25無人加油機),這樣壹來,整個系統的探測、指揮、補給等任務,會被平躺在每壹個單位上,這種理念,旨在把作戰方式從閃電戰拖回塹壕戰。
在應對這種戰法時,最簡單無疑是屬於自己的馬賽克國土防空體系,而我們也有這樣的基礎。
馬賽克戰體系建立的基礎是五代機的強大態勢感知能力,在性能上,負責j20操作系統天脈總設計師葉弘,再壹次半公開講座中,這樣說道,我們的水平壹點也不比美國人差,他們f35可以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
同時,依托本土防空,可以布置大量廉價浮空平臺(也可以說是防空氣球,夢回壹戰了屬於是)做前沿預警,同時地面防空力量也可以整合進馬賽克作為節點之壹。從作戰目標來說,我們的馬賽克戰國土防空,旨在曠闊的領空範圍內,對不同方位來襲目標快速響應、抗擊、攔截以及遭受打擊後的防空通道重構,這點從裝備層上大量的低級動能力預置浮空平臺和地面防空力量上就可以窺知壹二。
而在更進壹步的以非對稱方式對抗馬賽克戰的相關技術中,我們也取得了優勢。即紫外線通信
可以看出馬賽克戰中通訊是個重中之重的要點,無差別大規模電磁幹擾下,敵我雙方的常規電磁信號通訊鏈路都將無法使用,但我軍可以使用研發進度非常迅速的光通訊手段,維持基礎通訊,甚至無人機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常見的光通訊手段包括激光通訊與紫外線通訊兩種,激光通訊手段比較成熟,美軍和我國分別在2011和2013年,完成了固定翼飛機距離百公裏以上,下行速度2.5gb/s的激光通訊實驗,但激光通訊,受限於技術特點,無法指揮大機群尤其是數量龐大的無人機蜂群協同作戰。
而紫外線通訊則沒有此缺點,其技術特點也非常適合協同大規模乃至超大規模無人機群。也是我國優先發展的技術,在2009年我國已實現全天候3-8公裏紫外線通訊,且國外尚無相關領域同水平實驗,目前,我國對無人機編隊間使用紫外線通訊進行協同的研究已經全面展開,在光通訊技術的加持下,我軍可以在強幹擾條件下使用規模遠超地方的超大規模無人機群。
考慮現有的無差別大規模電磁幹擾技術的難點,該作戰體系,只能依托本土,或前出至第壹島鏈進行,屬於守勢作戰體系。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有些偏題了,都沒怎麽說f22。
其實f22已經全面落後,作為早期五代機,如今的天空沒有它的位置。
f22早在2011年便停產,最後壹架f22,於2011年12月13日在多賓斯空軍預備役基地入役。
美軍也早早將資金用於六代機研發——2012年美軍正式開始下壹代戰機研發,和針對f35技術升級上。當然,f35的馬賽克戰,還沒有完全成熟,加之f22戰力,對於除了f35和j20體系以外的戰機體系,仍是壹記重拳。f22退役計劃反復糾結,還有個f22升級計劃也是反復糾結,立項又終止,退役又暫緩。
但不管怎麽說,生產線關閉,使得當前f22只能靠庫存維持。只能說,當前f22是壹款過度戰機。不過對於過度多久美國自己還沒個註意,當然這也要看,馬賽克戰的建設進度與六代機的研發進度。
作為早期五代機,f22服役以來就面臨,價格高昂、問題多多——雙垂尾結構強度、進氣道、供氧系統等諸多問題的困擾。這些也是先行者踩得坑,為後續得j20和f35提供了大量有益得經驗。
f22原本的作戰體系,也被f35馬賽克作戰所替代。這種代替是全面的、整體性的代替。
說說j20。這裏主要反駁樓上“條件反射性的反對所有美國沒有采用的技術路線”
j20鴨翼對隱身影響,早有研究,這是相關論文鴨翼得RCS影響研究
詳情自行查看原文,這裏就貼個結論,主要針對靜態、小幅度鴨翼對RCS的影響。
對於鴨翼在進行劇烈激動狀態下對RCS得影響,其實完全沒道理可言。
因為戰機在作戰任務的不同階段對隱身性能的需求本身就不同,激烈激動往往是近距離格鬥或規避來襲導彈。戰機在此時保持高隱身姿態本身就沒有意義。由於復雜姿態情況下舵效降低導致舵面偏轉角度大增,以及飛行姿態改變得影響,現有的隱身戰機無論什麽布局,在復雜機動時RCS都會極大增長,這是無可避免地。甚至機體本身姿態改變所導致的RCS增長可能要遠超鴨翼少量偏轉所帶來得影響。
另外,在超音速時,進行高機動格鬥,j20得RCS也大概率是最好的。由於腹鰭整體結構強度需求不大,所以可以直接用具有拒磁性得銅基記憶金屬、復材蒙皮和吸波蜂窩材料得夾層結構制作。這樣得腹鰭不僅不會影響電磁反射特性,還可以對發動機尾噴口進行遮擋,降低側向得雷達特征和紅外特征,。而f22得矩形噴口不利於電磁隱身,j20、f35的軸對稱是第二好,最好是隱轟的梯形。
不過j20、f35得軸對稱也不利於紅外特征。未來不管j20換裝的發動機采用哪種,腹鰭都可以提供加成,這是f35所不具備的。
而且該材料近期的突破,使得j20得垂尾和鴨翼也開始換裝這種吸波蜂窩材料。加之新型吸波蒙皮采用石墨烯材料作為具有吸波功能得鐵氧體得載體,通過熱化學反應將氧化石墨烯與鐵氧體制成混合材料,再將這種復材加工為石墨烯薄膜並於預制的碳纖維層黏合,在於石墨烯纖維再度縫合。這與f35使用得碳纖維包裹鐵氧體制備成吸波蒙皮得思路異曲同工。但是,石墨烯相比起碳纖維具有抗吸水、抗復雜環境能力變強,更適合高原、海島部署,更符合我國的需求(這個材料也有論文,但我忘了名字)
綜合來看,高機動下隱身方面j20≈F35>f22
通過對部分戰機隱身性能的研究,可以看出,f22早就是沒人要了,新技術、新材料都緊著f35。
我在開頭說過,j20早期版本跟f22是壹個體系,怎麽現在又跟f35壹個體系了,都用馬賽克。
這涉及到戰機的研發工作。
j20采用快速叠代理念開發,但又稍有不同。所謂快速叠代,是美軍冷戰時期的研發模式,百系列戰機便是這種研發理念下的產物。這壹理念,旨快速研發、快速生產小批量裝備。美軍六代機便是采用這壹理念研發。
簡單來就是先搞壹個5.5然後5.6、5.7、5.8最後6.0
而j20在基礎上又有不同,因為j20研發時,針對j20的f35也在快馬加鞭。j20性能上單純跟f22形成對稱體系沒有意義,會出現誕生就落伍的場景。
所以必須在j20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日後的升級問題,能夠將j20升級成馬賽克戰核心,從而對f35形成對稱型對抗——甚至大膽預測壹下,j20可能不會又穩定大批量的版本,壹直為六代機做技術驗證。
正是這種走壹步,看三步的理念下,立足於針對馬賽克戰的非對稱型對抗的壹些關鍵技術——前文說的紫外線通訊。早在j20首飛前,便取得突破性成果及領先地位。
f22唯壹值得說的,可能就剩下,低空各時速超機動性能,這點j20和f35都比不了。f22沒有對任何速度、高度做過專門優化,全靠發動機。畢竟,當時對標以及超越的是蘇27,全空域機動優勢,對蘇27,f22是做到了。
但後三款依據,當代國防安全等諸多因素下,針對特定條件下,超機動能力,f22就捉襟見肘。
j20著重超音速機動——雖然發動機還沒跟上,19換裝了新型國產發動機,維基引用美國防部的消息是ws-10全矢量,22年開始j20測試ws15。不過j20首席試飛員李剛,透露j20應該裝備二維矢量,招標時也有二維矢量的。但不管最後列裝哪個,最新型j20超音速機動吊錘f22,其他個條件下,j20氣動設計也是專門做過優化的,是五代機中氣動最復雜、最先進的設計,但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依舊不如f22。設計就是有舍有得。
f35著重亞音速機動——考慮發動機和雙方作戰需求導致的設計,f35也能在壹些特定速度和高度展現出高於f22的超機動性能,但也有不如的地方。
綜合來看,f22在自己目前唯壹還有部分優勢的超機動上,跟j20和f35也是各有優劣,其他方面連對抗都很艱難,比較這兩貨就是對著f22穿透性制空來的,是有備而來!是3090ti打2080ti!
另外,就是五代機標準是美國自己說得,反正當時f22獨壹檔,也沒誰能反駁。但隨著時間推移,超機動不算是五代機的硬指標成為了中美俄三國的***識——超機動在五代機作戰中,用處不大,f22是為了對付蘇27才強調的。
五代機內戰,就算到了cqb狀態,拼的也是隱身,以其擺脫敵方導彈鎖定。
機動再強,也強不過導彈。
開頭也說了,成熟五代機的特點。可以看出,幾個特點中,除了隱身性能,其他特點都是機內設備好壞決定的。三款戰機也都對各自作戰體系,對壹些預期作戰狀態下的機動能力,進行了專門優化。作戰體系下用不上,或很少、極端情況下才用上的機動性能,予以舍棄。
要不是發動機夠強,我們甚至可以說,f22是個4.5或者4.9代機。
超音速巡航也是同理,要不要上超音速巡航本就是各國根據自身需求決定的。中俄都是國土面積大,邊境線漫長,周圍潛在假想敵多,空軍基地少等因素,需要超音速巡航和大航程,快速趕到戰場。
f35不需要啊,周圍都是小國,f18/f16足夠料理他們的,f22都用不上。主要對手周邊都會裝備上f35,美版f35完全不需要火急火燎往前線趕——畢竟任何盟友都是可疑的。讓盟友先頂著,自己抽根煙不好嗎。
美國的4s標準裏,只有超隱身和超視距攻擊是合理的。
前文說的4個特點,才是j20、f35、蘇57三款戰機的***同特點,才是五代機的標準。說f22是4.5或4.9其實沒什麽問題,畢竟f22對三款戰機只有隱身達標了,其他標準都差強人意。不過,作為先驅就不苛責了。反正五代機本就4個,考慮蘇57也挺可疑的,把這兩個萌混進來的家夥踢了,五代機這個話題量得少壹半。
最後模擬雙方交戰,當代f22與j20交手,會出現j20大優勢亂殺的局面,甚至可能打出‘0傷亡’屠戮f22(無人機不統計)。
f22沒有任何與他搭配的攻擊性戰機,都是輔助戰機。它體系下,它就是自己沖上去,壹擊制敵。但對j20馬賽克戰,屁用沒有,沒有預警機、加油機、指揮中心讓他打。它自己也見不到j20只能跟無人機作戰。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視距外,我方j20先發現f22,並發起並與無人機協同攻擊,f22超機動甩開,並反擊用空空導彈幹掉全部無人機。它能幹掉全部無人機,但也用完了空空導彈。見到j20,也只剩航炮了。但j20是沒有航炮的,機會來了,f22的機會。
f22可以通過利用自身高空,搶占相較於j20更高點位置,俯沖姿態下用航炮幹掉j20。
j8能幹掉f22,f22幹掉j20也是很合理的!
好了,言歸正傳。f22與j20的對抗,必輸無疑,無人機協同那壹關f22就過不去,跟打兒子似的。
美國對於f22的用途還是很清晰的,打不過我國,還欺負不了他毛熊。f22首次海外部署到波蘭,跑去挑逗俄羅斯。雖說俄羅斯也並非沒有準備,蘇57的體系就是對付它。但以俄羅斯的窘迫程度,蘇57國土防空體系能有多大用,是個謎。
作為壹款逐步退役戰機,對陣當前頂梁柱,是很不公平。
j20和f35才是壹個級別的對手。如果問題是j20與f35誰更強,或f22與蘇57誰更強,更能讓其他人了解到各型隱身戰機的優劣,其戰術體系、氣動設計、隱身性能等問題的全面了解。
這種跨代比較,僅僅拿出壹部分來比,就高下立判。其實戰術體系的比較,就已經能確定兩款戰機的優劣。
因為戰術體系,已經歸納了,諸如氣動設計、隱身性能、航電,乃至國家實力在內的因素。
別老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
f22是舊時代的殘黨,新時代沒有能承載f22的體系,六代機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