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刺繡工藝有哪些歷史?

刺繡工藝有哪些歷史?

春秋中期至戰國初期,楚國的絲織業足以代表當時神州大地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

傳說4000年前,舜令禹刺繡做衣裳。3000年前,商周官府設有繡坊,民間的刺繡也很發達。經過幾千多年的發展,至戰國時期,已空前發達,在遍及全國各地的刺繡中,以楚國的刺繡最著名,不僅產量最多,而且質量最好。繡工紋飾極其精美,紋樣在繁雜中有規律,神奇而且浪漫。

楚繡這壹荊楚大地的文化瑰寶,從純粹技術角度來看,楚國的絲綢織造、刺繡的技藝代表了我國絲織、刺繡工藝在先秦時期的高超水平,雖經秦代滅亡之患,仍不絕於世。其物證又有江陵鳳凰山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等漢墓出土的絲織品。

在江陵壹座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繡羅單衣,長1.92米,袖通長2.74米,通過考證斷定,此件龍鳳虎紋繡羅單衣主人身高約1.6米,女性,死亡年齡在40歲至45歲。

此款由兩個對稱的花紋單位組成菱形圖案,菱花長約0.38米,沿四邊用褐色和金黃色絲線各繡壹龍壹鳳;中央繡對向雙龍和背向雙虎,虎身斑紋紅黑相間,整個圖案表現出龍飛鳳舞的環境和斑斕猛虎穿躍其間的生動景象,給人以華麗神奇的感覺。

其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著裝飾作用,又有圖像骨骼的作用。這類圖像組合是戰國時期流行紋樣。此款中龍、鳳頭部寫實,身體部分與花草合為壹體,龍、虎相對,龍做行走狀,肢體呈挺胸立腹式曲線;虎體則繞以朱、黑條形相間,細腰瘦尾,身形矯健;鳳則秀體舒展,氣宇軒昂,壹幅“鳳鳴、龍嘯,虎吟”畫卷,栩栩如生。

絲綢的紋樣如此清晰地勾畫了歷史和文化的脈絡,視覺的沖擊力勝過壹切雄辯,為楚學研究的正源清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荊州的藝術家和湖北的藝術家,乃至我國和世界的藝術家,都把楚國絲綢的紋樣作為創作的素材和靈感的武庫,藝術由此獲得再生。

在我們感受楚人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親歷楚人在現實生活中展現的高雅審美趣味和奔放不羈的熱情,直面楚人狂放、自由生命的鳳凰涅槃。

挑花是壹種我國古老的傳統刺繡工藝,它分布廣泛,其中湖北黃梅挑花發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我國挑花工藝發展史中占主導地位,因此“黃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統稱。

黃梅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繡”,起源於唐宋時期,興於明清時期。

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這種布被染成青色做底,藝人依靠壹根針、壹根線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

黃梅挑花是用彩線挑繡,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黃梅挑花富於變化,各種團花、填花、邊花、角花構成圖有千百種之多。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戲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梁祝姻緣”、“桃園結義”等。

14世紀黃梅挑花經土耳其傳到歐洲,恰逢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黃梅挑花因針法簡單,表現力強而迅速風靡歐洲各國宮廷。中西文化的持續交融使得黃梅挑花的針法、圖案、花色在歐洲得到進壹步發揚。

黃梅挑花是壹種非常珍貴、獨特,具有極強裝飾性和鑒賞性的挑繡工藝。長期以來,經過壹代又壹代農家婦女的口傳心授、精研細作,這門珍貴的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現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