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噸吃的毛肚,為什麽壹直是火鍋頭牌菜?
“巴奴”二字,道出了毛肚火鍋的前世百年。 所謂巴奴,就是在重慶川江航道上拉船的纖夫。清末民初,這些纖夫在勞累之余,以方便獲取的牛肚等內臟,就地“野炊”。他們發揮智慧,因地制宜,用石塊架起鍋,和著菜葉熬湯,用花椒、辣椒、鹽與牛肚等壹起煮,別有壹種天然風味,於是壹種火遍大江南北的美食——毛肚火鍋便誕生了。
便如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牛肚,補中益氣”。這壹種簡單的麻辣鮮香,為勞動人民所用,既充饑解饞,又發汗健體,煮出了川渝火鍋的百年熱情。? 毛肚自此在文學大師、川味名家李劼人的筆下,伴隨著川渝火鍋壹起“野蠻生長”:最初,這種江邊野炊被江北小販依樣效仿。他們挑著擔子,以泥爐鐵盆,調制麻辣鹵汁,烹制各式水牛內臟,這種“移動火鍋”,被叫做“水八塊”,成為江北遠近聞名的美味。
此後二十多年,毛肚火鍋逐漸成熟。李劼人先生同樣記載了豐富的火鍋配料:有“骨湯,固體牛油,豆辦(瓣)醬,豆母,辣椒末,花椒末,生鹽……”。今天的芝麻香油碗,在當時也已成型,香油之外,還要加生雞蛋,以便“清火退熱”。 涮毛肚在當時已經是壓軸好戲,比起今日別有特色,要先在湯鍋中加蒜苗提味,待到“將鹵汁煮的滾開”,再細細涮燙,最後與煮好的蒜苗***食,湯汁麻辣、蒜苗辛辣、毛肚香辣……兩個字,地道。
帶壺酒吃毛肚,人間尋常事也。“毛肚開堂啰!”的吆喝,伴隨著壹股股濃濃的牛油香味,擴散開來。壹疊疊毛肚、牛肝、血旺、蒜苗……展覽似地陳列在桌上,炭火在爐子裏熊熊燃燒,發出劈裏啪啦的炸裂聲……人們盡情地把毛肚往嘴巴裏面送,往肚裏咽,壹刻也不願意停,任由汗珠子從毛孔中冒了出來,這小天地裏,簡直是春天,人們已不會感到秋的肅殺,和冬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