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哪個戲曲劇種被稱為百戲之稱
我國有百戲之稱的劇種是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也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昆曲發源於600年前,在浙江永嘉出現了壹種地方小戲,這種小戲是以南方民間音樂為主要演唱曲調,史稱南戲,後來南戲與昆山的地方音樂以及吳語相結合就是昆曲的前身。明代嘉靖年間,民間音樂家魏良輔對昆曲進行了大膽改革,形成了獨特的水磨調,從此昆曲逐漸走向全國,並且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而昆曲流傳到全國各地之後也演變出了不同的地方戲種。
昆曲的聲音行腔?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註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水磨腔”。
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壹板三眼、壹板壹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