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十指春風繡丹青
開封郊外,汴河波光旖旎,船夫緊張勞作,士大夫閑庭信步;沿河兩邊的房屋綿延不絕,店鋪、酒肆全都是壹派繁忙景象;巍峨的城樓,雄偉的虹橋,熙來攘往的行人,林林總總的行當店招……這個場景,人們並不陌生——清明上河圖。
對於大多數手藝人來說,《清明上河圖》已經是壹個象征極端的符號,以至於無論做什麽手工,平面的還是立體的,都會在技藝、財力和精力積累到壹定程度後,去嘗試打造壹件《清明上河圖》。而對於從事汴繡的人來說,繡這幅畫絕不僅僅是壹個表達極致狀態的方式。他們在繡張擇端的大手筆,也在繡自己的歷史;在呈現千余年前的歷史場景,也在思考自己從何處來,將向何處去。
有意思的是,觸摸汴繡,竟然是打開中國丹青妙筆歷史長卷的壹個方式。
名古畫的另壹種表達
走進開封,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感受到這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汴京”、“汴梁”穿越千年依舊車水馬龍,如今的繁華和其他大都市幾無二致。但是,這裏曾經以顯赫的王者風範統馭九州大地,其源遠流長的手工文化也曾在各自的領域盛極壹時。
“汴京”出“汴繡”,在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並稱四大名繡的當下,“汴繡”並不為人所知。好事者甚至很想讓汴繡擠進刺繡第壹方陣,稱其為“五大名繡”之壹。殊不知,早在遙遠的北宋,汴繡已經作為皇室專寵名滿天下。那時候,其他四個南方繡種,還沒形成大氣候。
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成立“文繡院”,面向全國招募最優秀的刺繡工匠300名。這樣,全國善繡者基本上都集中在開封了。之前,民間刺繡不成體系,朝廷需要刺繡產品,就交給民間的繡女做,完了付工錢。現在,有了水平壹流的禦用刺繡機構,朝廷就不斷換著花樣要大制作。久而久之,“汴繡”形成了用色沈穩、古樸典雅、端莊大氣的特點,極具宮廷氣質。在題材內容上,則以繡名古畫見長,並成為壹個傳統。
汴繡研究所副所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程曼萍介紹,從制作而言,汴繡講究平、齊、光、亮、和、順。所謂“平”是指繡面平整,邊緣整齊,畫面光亮,色彩柔和,絲理順暢。從針法角度講,用針法要恰到好處,即所謂的“應物象形”。
漫步汴繡廠展廳,仿佛穿行在丹青妙筆長廊。這些畫作全部由針線揮就,呈現絲線的質感,“較畫更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主要用“高古遊絲描”,使得畫面明快、雅潔,人物豐滿、亮麗,整個繡品比原作更鮮艷,更具舞動的感覺;面對唐閆立本《步輦圖》,繡工們克服了原作色彩已經陳舊和單調的不足,使用“平針繡”、“散套繡”、“對針繡”和“滾針繡”等針法,把人物服裝雍容、飄逸的質感表現出來;清代畫家郎世寧的作品《百駿圖》,繡工們借鑒西洋畫技法,山坡、草地用“亂針繡”,樹木用“打籽繡”表現茂密的感覺,馬匹則用“平針繡”和“散套繡”,將馬兒的膘肥體壯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也是汴繡的代表題材。 這些名古畫,經由畫師再設計,由繡工用絲線表現出來,所呈現的畫作別有壹番韻味。名古畫似乎通過汴繡,找到了另外壹種表達方式。
真正的大跨越當然是《清明上河圖》。1958年,經設計人員和繡工們對色彩和針法的反復探索,鴻篇巨制《清明上河圖》繡制成功,並成為開封針對建國十周年的國慶獻禮。經過千余年的沈澱,汴繡以壹個登峰造極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長525cm,高25.5cm,郊野、汴河、城關三個部分囊括800多個人物,90多頭牲畜,170多棵樹木,要把這樣的畫作“搬”到繡布上,難度可想而知。“原有的針法遠遠不夠用,繡工和設計人員集思廣益,多次在壹起開會研究,去公園、農村、河邊進行仔細觀察和揣摩。經過多次實驗,最終成功。”程曼萍說起這件事,就像在講述自己家裏的壹段輝煌傳奇。
轉眼40多年過去,汴繡《清明上河圖》已經像湘繡的獅虎、蘇繡的貓狗壹樣,成為壹個視覺符號、壹個地理標誌。
汴繡傳世之本
在汴繡車間看飛針走線是壹種享受,碩大的繡布上,針線穿梭,簡直眼花繚亂。明代史學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宋繡畫》中寫道:“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壹、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汴繡之精細可見壹斑。
程曼萍介紹,在繡制壹幅作品時,首先要選好畫稿,然後進行白描,把原畫勾勒下來作為刺繡的底稿。將真絲軟緞上在繃床上,將白描底稿描繪其上。“然後選線、定針法,有時壹根繡線要劈成36支細線,比頭發絲還細。”
面對壹些寫實作品,繡線的顏色可能不夠,這就需要兩種、三種線交叉使用。“比如綠色,繡的時候不壹定用綠色絲線,而是藍色、黃色交叉。”這樣做,綠色就有了由深到淺的層次,呈現油畫的效果,並不乏刺繡的韻味和絲質美感。
建國初期,開封市汴繡廠成立,“那個時候的針法僅有十幾種,壹些繡女們常用的甚至只有幾種針法。”程曼萍說:“上世紀80年代初進行過壹次針法調研,我們跑遍了河南的鄉村,搜集民間刺繡針法,後來總結出新老針法***36種。”這36種針法中,有壹種叫“疊彩繡”,特別適合繡制動物的皮毛。“繡壹只小鹿,不但形象生動,而且立體感特別強,特別逼真,有壹位蘇繡大師看了之後贊不絕口,說沒見過這樣獨特的針法。”
王素花是汴繡國家級傳承人,目前為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因為她十分能幹,領導曾經將她調離刺繡崗位,到某經銷公司任副總經理。那個年代,組織的決定是不能違抗的,但是她多麽想從事汴繡啊,王素花越想越傷心,在回去的路上倚著古城墻邊的電線桿哭了壹場。
然而,時代變遷的力量雖然強大,終究無法阻擋壹個熱愛汴繡的人接近刺繡。王素花後來依然從事這個行業,並帶領壹幫好姐妹,在前人的基礎上做深耕,整理撰寫出《開封汴繡、宋繡歷史及針法》壹書,創新了滾針、反搶、拉練、悠針、蒙針等十余種刺繡針法。
現在年逾古稀的王大師,依然在她熱愛的刺繡崗位上帶徒弟,做技術指導,她曾說:“汴繡就是我的命。”這讓筆者想到北宋滅亡後,很多繡女被金兵抓走,部分逃到南方。現在的有些蘇繡老藝人,祖籍為開封。繡女的遷移,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讓壹種指尖的文化流動起來。官方雖然再無類似文繡院這樣的機構,但是在民間,汴繡技藝的傳承從未中斷過。正是因為這些以汴繡為安身立命根本的人的存在,汴繡才得以流傳千年。
汴繡之變
2012年9月25日,在長沙“中國當代刺繡藝術品大展”上,汴繡名家、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苗煒作品《寒煙翠》以壹種難以言說的氣質,引來無數贊嘆。這件作品後來榮獲該展創新技藝獎。緊接著,10月舉行的“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該作品又獲金獎。
這幅作品繡的是壹個美貌的花旦,整體清雅、寧靜,乍看就是壹幅工筆重彩,但它確實是壹件汴繡作品。刺繡最重要的有兩個要素;畫稿和繡技。大多數時候,畫和繡是分開的,會畫的人不會繡,會繡的人不會畫。能同時掌握兩者的人並不多,苗煒是其中之壹。
“很多人覺得刺繡就是對畫稿的還原,其實不然。”苗煒認為刺繡是用繡線對畫作進行再創作,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具有刺繡獨特的語言。因為懂丹青,了解礦物顏料,苗煒會分析古畫中天的顏色為什麽那樣呈現,山川樹木的顏色是怎麽來的,在繡的時候,會巧妙利用繡線的顏色,壹層疊壹層,以呈現出理想的效果。
以繡線為丹青,苗煒無疑是行家,她也成為汴繡創新派的主要力量。在她看來,“如果壹幅剛創作的刺繡作品,能給人眼前壹亮的感覺,其實已經是創新。”例如《寒煙翠》,人人看過之後都會問“這是刺繡嗎”?它過於清雅和寧靜的氣質,是因為遵照工筆重彩原稿的用色,強調色彩的單純性,不刻意套色,因此很好地還原了礦物顏料中和、均勻的色調。
汴繡所繡的名古畫,都是用的礦物顏料,所以繡線所創作的畫作,呈現沈穩、安靜的氣質,這是汴繡的傳統。苗煒只是在這個傳統的基礎上,稍微做了壹些改變,呈現清新、幹凈、舒服的感覺,便做到了讓人耳目壹新。
全國各地街邊刺繡店面,產品圖案、款式全都大同小異,外行完全無法判定良莠,要麽因困惑而不去購買,要麽因為貿然購買而心有余悸。苗煒說:“全國的主要刺繡種類,基本針法都差不多,繡線也是壹樣的,甚至題材內容都重復,機繡充斥,加上東南亞壹些地區的代工,普通市場上看到的必然是千篇壹律的產品。”
但是,之所以在某地發展出壹種刺繡,必然跟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氣質相關,這些才是壹個繡種無法復制的部分,是它區別於其他地區刺繡的最根本的東西。汴繡的大師們早就意識到了市場雜亂的這個問題,眼下他們操刀的所有繡品都走精品路線,目標直指商務送禮、個人收藏或者博物館收藏。對於沒排進“四大名繡”的汴繡來說,似乎這些才是技藝和文化傳承的主流。
此外,政府和民間協會也在推動“汴繡”的傳承和發展,2011年底,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批準,“汴繡”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正式註冊成功,創國家刺繡行業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先河。
開封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汴繡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成功註冊,為規範管理目前較為混亂的汴繡市場提供了法律依據,必將大大促進我市汴繡行業的規範發展。”
政府支持力度挺大,但是擺在汴繡面前的問題依然很多,例如後繼乏人。目前苗煒的線象工作室在北京798,主要做展示。她現在在花更多的精力建立在開封的工作室,她說“我從小做的是汴繡,研究的是汴繡,人也是開封人,無論在哪裏,做出來的刺繡必然是汴繡!但是必須在開封這片土壤上培養年輕人,可以借鑒湘繡的模式在學校開設刺繡專業,我免費給他們上課都行,工作室將來就作為免費實習基地……”
有這樣的大師在,汴繡之“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