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有關烏龍茶的問題

有關烏龍茶的問題

1.烏龍茶的發展歷史:

福建是烏龍茶的原產地,因此,烏龍茶的起源,與福建茶葉生產有著歷史淵源的聯系。

首先說到福建產茶的歷史.據記載乃始自唐代.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根據是陸羽《茶經》(780年)八之出:“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閩方山山陰縣,……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建州即今建甌縣。

福建茶史,溯源應早於《茶經》問世之前.當時交通不便,茶葉非有相當時間的發展與數量是不易傳播到外地去的.同時,陸羽稱:“其味極佳”,這必須有較長時間的豐富加工經驗的積累過程.因此說,福建產茶歷史早在7世紀,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於烏龍茶的誕生,也像其他茶類壹樣,很難說清它的具體時間。但它不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源遠流長。應該說,它是脫胎於歷史上更早的茶類,從中演化而來.循著歷史進程的脈絡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葉生產以來,武夷山壹直是全國矚目的茶產地,面烏龍茶是沿襲武夷茶制法的創新。考諸歷史,關於武夷茶的記載有:

唐代元和年間孫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書》:“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徐寅(894—898年)《謝尚書惠臘面茶》詩:“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沈香末,冰棍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可見,當時武夷茶已作為饋贈珍品,並提到研膏、臘面的制法,說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於此時。

宋代範仲淹(989—1052年)《鬥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蘇軾(1037—1101年)《詠茶詩》:“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說明宋代已將武夷茶作為貢品。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設置禦茶園於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邊,制龍團五千餅入貢。此時武夷茶已單獨入貢,名聲從此日漸擴大。

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氣宜茶,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於海內矣。宋元制造團餅,稍失真味,今則靈芽仙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壹。”於是貢額累增,崇安貢茶達470.5公斤,約占全國貢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壹。

清代釋超全(即阮文錫)《武夷茶歌》:“景泰年間(1450—1456年)茶久荒,嗣後巖茶亦漸生,山中籍此稍為利。……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陳述了當時武夷茶猶如今天烏龍茶制法中氣候與品質間的關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質特征。1717年任崇安縣令的陸延燦在《續茶經》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說》:“武夷茶……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色青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齊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扌鹿,香氣發越即炒,經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壹色。”這些記載與當今烏龍茶制法以及品質三紅七綠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誌》:“第巖茶反不甚細,……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與今天烏龍茶的采摘要有壹定的成熟度,茶湯不宜紅的要求,如出壹轍。武夷茶自元至清,壹直處於興盛時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貴記載,說明了烏龍茶制造技術與歷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術有著壹脈相承的聯系。可以說,烏龍茶約肇始於16世紀的明代,盛行於清代。明代是我國制茶繼往開來,在技術上有較多創新的時期,壹反把茶葉碾碎或雜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葉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綠茶蒸青改為炒青,並推動了烏龍茶等其他茶類的創立和發展。與此同時,閩南安溪在歷史上選育和繁殖了不少適制烏龍蔗的優良品種,並在制造技術上精益求精,雖然缺乏較早的有關歷史文獻,但亦不能就此認定安溪與烏龍茶的創制無緣。

總之,福建南北茶區為烏龍茶的誕生發展,以及相繼向廣東、臺灣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為什麽市場需要烏龍茶

二十世紀 80年代以來,因為烏龍茶的保健功效及其迷人的香氣及滋味漸受青睞,首先在日本造成風潮,年需進口烏龍茶二萬余公噸供生產烏龍茶飲料,臺灣繼而開發高品質烏龍茶享譽國際,帶動烏龍茶產業的發展。

3.主要銷往哪個國家

產品銷往美國等發達國家

4.烏龍茶有什麽作用什麽特點

1、預防蛀牙;2、消除危害美容與健康的活性氧;3、每天喝1公升烏龍茶能改善皮膚過敏;4、飲用烏龍茶能瘦身;5、抗腫瘤、預防老化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