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衡山的民間傳說有哪些?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的傳說。壹說盤古開天辟地,死後化為山川林木,頭為東嶽泰山,腳化為西嶽華山,腹化為中嶽嵩山,右臂化為北嶽恒山,左臂化為南嶽衡山。
壹說是中華始祖之壹的炎帝神農氏追趕朱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便繪有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因此而來。
相傳帝嚳任命祝融擔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壹,他在擔任火正時,以火施化,為民造福,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林木,後世尊為火神。
後來祝融升天當了神仙,他把火種埋在了衡山的山裏,誰知火種慢慢地燃了起來,南嶽壹時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請東海龍王來救火。
老龍王降下雨水,可火不滅反而更大了。老龍王向觀世音求救,觀世音說:“只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條通道才可以滅火。”龍王叫了手下800只龍,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條通道。火滅了,但龍王還怕火再次燃起來,於是叫龍兒們日夜守候在那裏。冬天,天氣寒冷,讓火大壹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給衡山以濕潤和溫暖。夏天,用泉水灌輸,讓火小壹些,使天氣能涼爽。正是因為這樣,衡山才會有這麽舒適的環境。而在南嶽大廟裏還有那800只蛟龍在那兒守護這片山山水水。
因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即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蓋、天柱、祥光、煙霞、軫宿諸峰之上。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臺,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站在臺上,欣賞月色,別有壹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沈,這裏也留有它的余暉。正如明代孫應鰲的詩所描繪的:
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下令改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臺,現設有氣象臺。在觀日臺旁邊,有壹塊石碑,上面刻有“觀日出處”4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裏,遊人可以看到“壹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衡山有遍山遍嶺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鳳尾竹,還有箭竹、水竹和紫竹。這裏的竹子能夠結竹米,可以吃。
相傳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面中山溝有座茅屋,住著壹個名叫劉二的人,全靠打柴為生。
壹天,他扛著扁擔、帶著彎刀上山去砍柴。看見壹頭大野豬正在拱竹筍吃。他沖上前去,舉起扁擔向野豬猛刺。野豬慘叫壹聲,沒命地逃跑了。劉二把筍子扶正,用松土培好,還砍了幾根雜樹棍釘在四圍,才又上山去砍柴。
不久,那只竹筍長成了壹根楠竹,青枝綠葉,又大又好看,劉二就把它移栽到自己的茅屋前面。第二年又發了許多竹筍,很快成了竹林。劉二非常高興,壹有空閑,就給竹子培土送肥。竹子越長越多,把劉二的屋子圍得嚴嚴實實。
有壹年,衡山大旱,老百姓日子很難過,劉二也餓得頭昏眼花,每天以野菜、樹皮度日。但是,再難他也舍不得砍竹子換糧吃。
壹天夜裏,他似睡非睡,聽到壹個聲音:“我是您親手栽的那根大竹,名叫竹仙,您救了我的命,多年來,精心栽培,為了報答您的
恩情,我們在竹子上結了竹米。”
劉二將信將疑,第二天壹早,他走到竹林壹看,壹棵棵竹子上真的結了厚厚的壹層竹米。竹米有麥粒那麽大,長長的,兩頭尖,中間圓,淡黃色。他摘了兩升,拿回去煮成稀飯,壹嘗,香噴噴,軟綿綿,就像稻米那麽好吃。劉二連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鄉親,遍山遍嶺的竹米幫他們度過了壹場百年不遇的饑荒。
從此以後,衡山的老百姓對竹子有了特別的感情。他們經常墾竹山,趕野豬,保竹筍,使南嶽山的竹子長得越來越茂盛。
到了唐堯、虞舜時代,就有了帝王們到衡山巡狩祭祀的記載,也就是在那時,衡山才有了正式的封號“南嶽”,相傳那時的堯帝、舜帝、禹帝均到過南嶽祭祀。《尚書》、《周禮》、《爾雅》、《山海經》、《水經註》等著述中都均有關於南嶽衡山的記述。
後來,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堯帝曾經巡狩到衡山:
舜……五月南巡,至於南嶽。南嶽,衡山也。
大禹治水時也曾在衡山殺馬祭天地,在皇帝巖齋戒祈求上天幫助,獲天賜金筒玉書,取得了治水方案,制服滔天洪水,功垂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