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振勛:如何從壹個雜工變為被低估的首富?
張裕葡萄酒在2007年時的銷售額,已經躋身全球葡萄酒業前十強了,在其後壹年,張裕解百納又被入選為全球葡萄酒30個頂級品牌。
現在的張裕葡萄酒有如此大的發展,妳壹定想不到他的創始人只是壹個店鋪中的小雜工。
南洋小雜工
張振勛,字弼士,1841年出生於廣東,父親是壹家私塾的先生,自小就家中貧困,只跟著父親讀過三年的私塾就因家中貧困放棄了。
在1858年,張弼士17歲的時候,家中給他娶了壹個陳氏女子。婚後張弼士辭別了父母和妻子外出謀生路,最後來到了現在的印尼首都雅加達(古稱巴城)。
在那裏,初來乍到的張弼士先後做過米店雜工,礦工等工作,後來隨著結識的人的增多,有朋友把張弼士推薦到了溫氏米行做幫工。
娶老板女兒,繼承遺產
到了溫氏,因為張弼士在工作中表現出色,慢慢的受到了老板的器重。後來老板便把張弼士由幫工提拔為了賬房先生。
隨著老板不斷對張弼士的了解,覺得他是壹個可以托付的人,於是便把女兒許配給了張弼士做偏房。
幾年之後,老板去世了,張弼士作為女婿繼承了溫氏米行,這時的他有了壹定的資金基礎。
積累人脈,發展產業
他靠著嶽父留下來的遺產,在巴城開了壹家酒行,因為當時的酒行是只有富貴人家才會時常光顧,張弼士就是想靠著酒行來積累人脈。
他的謀劃也確實得到了回報,當他在酒行中積累了足夠的人脈之後,便開始進軍稅務承包業了。
因為在各處都有人脈關系,所以張弼士的事業進行得非常順利,在成功拿到稅務承包業的所屬權之後,他又開始進軍種植業,金融業等不同的商業模式,每壹個都做得很成功。
在1890年時,張弼士的產業就已經遍布東南亞了,這給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他事業的巔峰時刻,總資產達到了8000萬兩白銀,比當時清廷的收入還要多1000萬兩。
張弼士巴城故居
創辦張裕葡萄酒
張弼士在商業上的影響力慢慢的給他帶來了越來越多接觸更高端人士的機會。
在張弼士1871年參加的壹個法國領事館的酒會上,聽到壹位法國人說,如果用中國煙臺的葡萄釀制葡萄酒,那味道壹定很好。張弼士那時就將法國人的評價記在了心裏。
在1891年,張弼士打算在煙臺開辦礦山時,對煙臺的葡萄進行了整體的考察。在第二年,張弼士就拿出了300萬兩白銀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之後為謀求發展,重金聘請了奧地利釀酒世家的人來作為釀酒師。之後隨著釀酒技術的改善,不斷地引進新設備,同時張弼士的這種行為也奠定了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基礎。
實業興邦,有家國情懷
在張弼士事業發展如此順利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家國情懷。他曾多次拒絕過英荷殖民地政府的封官賞賜,並且在家鄉有困難時,多次伸出援助之手。
他被國外的媒體叫做“中國的洛克菲勒”。
在他回到中國後,也成為了被清廷看中的人,但他認得清民族發展現狀,在清政府即將垮臺之時,他又開始幫助孫中山先生發展革命事業,受到了當時革命人士的敬重和愛戴。
在1916年時,張弼士病逝,享年75歲,在他的遺體被送回家安葬的過程中,不僅中國政府,就連香港、英、荷政府都下半旗吊唁,以紀念這位商界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