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比較小麥研磨制粉的優缺點。
1、小麥剝皮制粉工藝與傳統的制粉工藝相比,具有較明顯的優點。它借助於機械的作用,對小麥進行剝刮,將小麥表面幾層韌性小、強度低的麥皮除掉,再將剝刮後的小麥研磨提粉,以達到合理、經濟的利用小麥資源的目的。采用小麥剝皮技術,並配用改進的制粉工藝,可提高制粉功效,心磨系統的低灰分小麥粉和粗粉產率可提高2%。在去除外皮層的同時也除去了夾雜於外皮層的砂粒雜質,還能大幅度地提高磨粉機齒輥的使用壽命。由於清理階段已經除去了70%的麥皮,因此後路流量能夠適當放大,生產能力相應可以提高10%左右。因為麥皮的提前剝去,使混入小麥粉的麩星來源可減60%~70%,使小麥粉灰分降低,小麥粉粉色得以改善,對於提升小麥粉產品品質奠定了基礎。小麥通過剝皮不僅除去了大量的灰塵以外,還可以除去細菌和黴菌,減少農藥殘留等對小麥粉的汙染。利用剝皮機代替洗麥、打麥、擦麥及表面處理,簡化了清理流程,節約用水80%左右,節省設備投資20%以上。在制粉過程中,由於小麥皮層在進入皮磨之前已相繼碾脫,研磨後的物料經分級篩篩理即可提出較純潔的渣粒和麥心。因此,可簡化渣磨系統,省去體積龐大、結構復雜、排風量大的清粉設施。
2、剝皮後的小麥因胚乳結構產生裂紋,松散並持有余熱,有利於加速水分在胚乳中的滲透速度。加水2~4小時後,即可達到潤麥目的。就能有效地采用多出口單輪動態潤麥先進技術。動態潤麥的倉容,僅為傳統工藝的25%左右,並可省去入磨前小麥噴霧著水工序。脫去皮層最大限度地保留糊粉層,是剝皮制粉工藝的獨特之處。糊粉層含清蛋白和球蛋白,在面團發酵時,二者具有酵素凝結的性能,所以由剝皮制粉工藝生產的小麥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所制作的面包體積較大。根據有關專家利用α壹澱粉酶測定得知,同壹種原料經過剝皮制粉和傳統制粉後其損傷澱粉含量之比為4∶9,這說明了小麥通過剝皮制粉產生的澱粉損傷遠遠少於傳統制粉,從而大大增加了面團的穩定時間,提高了小麥粉的烘焙性能。
3、由於小麥籽粒的特殊結構,小麥剝皮制粉技術的弊端也較為突出:首先,皮層與胚乳二組織結構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離層,相反二者之間結合緊密,顯然不能象礱谷方法壹樣脫去皮層。同時,由於小麥籽粒有壹條包含整個表皮組織1/4~1/3的腹溝,以及本身形狀的不規則性,要在保持胚乳不碎的前提下剝下包括腹溝的皮層是難做到的。其次,由於剝皮不均勻,小麥皮仍保留種皮等,尤其是小麥腹溝內30%左右的麩皮需在粉路中去除。因高纖維含量的外果皮層剝去,進入粉間的麩皮薄而易碎,麩皮上的胚乳難以刮凈,未剝凈帶有色素的種皮,比傳統法更難與小麥粉分離,混入小麥粉中影響粉色、灰分。再次,剝皮潤麥部分胚乳澱粉外露,黏度大,碰上停電、公休,小麥結拱結塊,給粉間加工造成困難。由於采用路短強研磨,產品為富營養特二粉,加工精度偏低,富營養特制二號粉出粉率比國外先進傳統工藝出粉率少4%以上時,統粉灰分高0.1%以上。由於小麥和糙米結構的截然不同,剝去小麥籽粒不包括麥溝在內的外皮是容易的,要完全剝去皮層而不傷及胚乳是很難的。在剝皮前的著水、潤麥等控制方面還有待提高,某些剝皮機難免會堵塞篩片、漏麥或剝皮率降低以及存麥倉結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