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貝多芬月光曲的來歷

貝多芬月光曲的來歷

月光曲》(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月光奏鳴曲》,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第壹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1. Adagio sostenuto)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壹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壹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壹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壹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沈靜,略帶些憂郁。1段1分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壹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壹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2. Allegretto)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壹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壹樂章的沈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壹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復。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段1分13秒再現第壹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Piano Sonata Nr.14 (Mondschein - Sonate) - 3. Presto agitato)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系,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壹主題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裏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誌。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沈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復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壹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壹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壹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壹個樂章裏,而通常在第壹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壹。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壹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壹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壹沈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這壹年的十壹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在家庭的驅使下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裏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壹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壹樂章是失戀的“沈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圭查蒂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壹出完整的悲劇,第壹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壹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壹些是沈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中國小學五年級課本第十課《月光曲》壹文,是出版商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的壹個動人“故事”。

原文:

有壹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壹個小鎮上。壹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壹所茅屋裏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裏有人在談話。壹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壹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壹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妳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裏,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裏點著壹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壹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壹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壹首吧。”

壹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壹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壹縷壹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連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壹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壹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壹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壹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裏的壹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壹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連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湧的樣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註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湧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壹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壹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壹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仿佛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湧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壹朵小花”,那麽,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鬥。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湧,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壹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壹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