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古代主帥發布命令時,士兵能聽到嗎?

古代主帥發布命令時,士兵能聽到嗎?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戰爭極多,單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有許多,諸如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鉅鹿之戰等等。淝水之戰中,前秦皇帝苻堅號稱80萬大軍,光是騎兵就說有27萬,他們把馬鞭扔進水中,就能堵塞淝水,成語投鞭斷流便是來源於此。

實際上,80萬大軍幾乎不可能,但古代戰爭的規模也不小,少則幾千幾萬,多則二三十萬。

上過學的都知道,即便是壹個幾百人的年級部開會,校長也得拿個擴音器吼,否則後面根本聽不清在說什麽。那麽,沒有喇叭擴音器的古代,幾十萬大軍作戰時,主帥是如何發布命令的呢?士兵能聽到嗎?

有人說,發布命令前會在軍中貼告示,讓士兵來看,這純粹是胡扯。且不說這種情況不利於保密,就是能寫,也不可能寫的。古代將士多是粗人,再說了,當兵的能有幾個認識字?實際上,古代將帥發布命令主要是靠三件神器。

第壹件:鼓

中學時期有壹篇課文叫《曹劌論戰》,裏面就說過“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為什麽三次鼓聲士兵就會沒士氣了呢?因為鼓聲通常表示的軍令是沖鋒或者進攻等。第壹通鼓敲響就意味著要作戰了,士兵壹聽到鼓聲,來不及思考,只知道要拼命往前沖,故而士氣最旺盛,此時作戰最勇敢。

可若是壹通鼓敲響不進攻,士兵就會納悶;二通鼓敲響還不進攻,士兵就懈怠了,等到三通鼓敲完,士兵已經毫無士氣了,估計心裏還得埋怨:敲了鼓又不讓沖,搞雞毛啊!所以齊軍三通鼓罷後,魯軍壹通鼓,魯軍能大勝齊軍。

三國演義中提到過很多次鼓,有擂鼓助威、擂鼓進攻等,所謂擊鼓進軍就是這麽來的。軍隊中,每次交鋒要擂鼓三通,每通鼓要敲333槌。另外,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鼓聲還能起到報警的作用。

其實,春秋時期戰爭很有禮儀,通常壹通鼓都要作戰了,曹劌能贏得這次戰役,也是靠齊國遵守禮儀。三通鼓罷還不進攻,齊國以為魯國不打了,哪料到他們突然進攻了。嚴格來說,曹劌是破壞了君子之禮。

第二件:金

我們看壹些書中,經常提到“鳴金收兵”,這說明“金”常常意味著收兵。比如三國中,馬超大戰張飛時,劉備見張飛與馬超鬥了壹天,就曾鳴金讓張飛收兵。

所謂金,有點像今天的鑼(也有的是鉦),這玩意看起來不大,但是敲起來聲音很大,即便兩軍混戰,也能聽到,所以軍隊中常用來作為發布命令用。鳴金通常代表收兵,即便是勝利之時,聽到金聲也要停止追擊,否則就是犯了軍法,後果很嚴重的。

小時候看說唐、三國等書,明明大將馬上就能贏了,城上的人壹旦鳴金,他就不得不停下來,功虧壹簣。小時候很不明白,長大後才懂,其實這都是因為軍法如山的緣故。

第三件:旗幟

古代打仗,不是今天影視劇那樣,壹哄而上。實際上,雙方都講究陣型作戰,好要分前軍、後軍、左翼、右翼等,什麽時候沖鋒,什麽時候撤退,左翼何時進軍,右翼怎麽輔助都是有講究的。

混戰之時,聲音肯定聽不到,只能用視覺效果的旗幟來發布命令。旗幟的大小、顏色都按官職嚴格區分,帥旗為戰場最高指揮中心,壹舉壹動都是命令。所以壹些小說中,常出現偃旗息鼓、斬將擎旗、旗鼓相當等。

吳宇森導演的《赤壁》中,孫劉聯盟以八卦陣對付曹操,八卦陣內指揮臺上,周瑜就是讓黃蓋用旗幟來發布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