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出現的鐵蒺藜,身上有四根尖刺
戰國時期出現的鐵蒺藜,身上有四根尖刺
我國古代的壹種防禦類的冷兵器它的名字叫做“鐵蒺藜”,鐵蒺藜又俗稱“紮馬釘”是我國冷兵器時代很常用的壹種用來限制敵軍行動的軍用器材,同時它又可以被看作是暗器的壹種,因為它這種兵器的身上有極為尖銳的刺壹旦目標踩在上面必然將其的腳部刺穿,所以常常被埋入隱蔽物中等待目標的出現。
鐵蒺藜最先出現於戰國時期,當時的軍隊將其作為限制敵軍的手段使用,在兩軍戰鬥之前或是在戰鬥的同時將鐵蒺藜拋灑在敵軍的陣營中可以對敵軍形成有效的打擊。
鐵蒺藜的形制比較小但是身上有四根不同方向的尖刺,它獨特的構造讓它在拋撒的時候不管怎麽落地都有壹根尖刺是朝上的,在敵軍必經之路隱蔽鋪設鐵蒺藜產生的戰果相當可觀。有的鐵蒺藜中心處會有小孔士兵們攜帶時會將其用繩子串連在壹起方便鋪放以及回收。
這種兵器的用處很多適用的場合也很廣泛,在軍隊紮營的時候可以在營寨周邊撒放,也經常被當作古代城池外的防禦措施使用。
從戰國時期開始鐵蒺藜就壹直活躍於戰場之上,這種兵器對於騎兵有著非常強力的克制作用在我國各個朝代中都是行軍打仗的重要器物,尤其是在宋朝這個被金國騎兵壓著打的朝代,各種破甲兵器以及對騎兵有著良好克制的器物都被打造出來並加以改進投入到了戰場。
鐵蒺藜的形制也在這中間開始發生了變化形成的種類越來越多,有水戰使用的‘鐵菱角’;有紮在地板上的‘地澀’;還有極為陰損塗抹毒藥的‘鬼箭’等等。
在《宋史》中記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攻棗陽,宋將扈再興“夜以鐵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馳中蒺藜者十踣七八”。
足以見鐵蒺藜在那個時代能造成的限制有多強大,稍不註意就是腳部被捅穿的下場,騎馬的話踩上去直接人仰馬翻,像是在水戰中可以將鐵蒺藜扔到敵軍的船上,從描述中大家大概就已經可以感受到這種冷器在古代戰場上的作用以及戰爭價值了。
在三國中諸葛亮最後壹次岐山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為了不讓司馬懿看出端倪諸葛亮在死前吩咐姜維等人秘不發喪,準備在司馬懿反應過來之前將十萬蜀軍撤回蜀地,但是司馬懿很快就察覺到了蜀軍的異樣,斷定諸葛亮已病逝率大軍追擊。
就在蜀軍危急存亡之際蜀軍內部想起了諸葛亮的遺囑迅速打造出大量的鐵蒺藜沿路拋灑,司馬懿雖有手段解決但是卻被拖慢了行軍的速度,至此保下了蜀漢的十萬大軍。鐵蒺藜在如今其實依然在被使用只不過是在用途上做了改進,現在人們以其為原型制作出了刺繩被廣泛運用在監獄圍墻以及畜牧業養殖草場邊界使用,也算是在現如今發揮了自己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