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早在( )萬年前,我國開始步入原始農耕時代

早在( )萬年前,我國開始步入原始農耕時代

早在7000千年前,我國開始步入原始農耕時代。

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壹。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裏的余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在余姚,甚至全國都有盛譽。因此,河姆渡遺址成為了當地小學春遊(秋遊)的首選景點。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下遊地區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已有7000年的悠久歷史。因在1973年首先發現於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其文化特征在考古學上具有壹定的代表性,遂於1976年命名為“河姆渡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島在內的浙東沿海地區。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燦爛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需要,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第壹期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1977年10月,考古學家們又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期考古發掘,兩次***揭開遺址面積2630平方米,發現墓葬27座,灰坑28個,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類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歷來罕見的珍品,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引起了全國考古界、史學界的重視。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把這壹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壹項重大成果,並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這裏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文化。”著名人類學和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說:“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人耳目壹新,過去誰會想到遠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長江下遊會存在著如此燦爛的文化呢!”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使長江下遊地區史前考古學跨上了新臺階,改變了過去人們的認識,以事實糾正了以往認為江南前文化發展較晚的觀點。正如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說:“過去有壹種看法,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的民族文化先從這裏發展起來,然後向四面擴展,其它地區文化比較落後,只是在它的影響下才得以發展。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在歷史上,黃河流域曾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文明時期,它常常居於主導地位。但是在同壹時期內,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特點和途徑在發展著。”

河姆渡遺址堆積層厚度約4米左右,自上而下***分8個層次並相互疊壓。除表土層和沖積層外,從第壹至第四層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據測定,第壹期文化遺存的絕對年代距今約7000—6500年。這是河姆渡四期文化遺存中保存情況最好的壹期。無論是建築遺跡或者是石、骨(角)、木、陶器,特別是骨(角)木器的大量發現,為其他任何壹期所無法比擬的。可以想象,古代先民選擇了這塊面臨沼澤、背靠四明山的地方作為自己的聚落點,在這裏建起了擡高居住面的架幹欄式長條形房屋,過著定居生活,從事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活動,兼及采集和漁獵。他們在這裏居住了幾百年,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居住區內除發現了排列有序的木構建築遺跡外,還發現在很多灰坑中埋藏著許多野果核和動物骨骼,同時還發現了飼養家畜的圈欄。

在第壹期文化遺存中,幹欄式木構建築遺跡最為豐富。從壹行行排列有序的樁木來看,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的建築形式為埋樁架板、擡高地面的幹欄式長屋。前後兩次發掘,***出土木構件總數在數千件以上,主要有長圓木、樁木和木板等。在這第壹次發掘時,發了13行排列有序的樁木,根據樁木的不同走向分析,這裏原來可能有3棟以上的建築。其中有面寬23米、進深7米、帶1.3米寬前廊的長屋,而第二次發掘時發現的4排樁木與該長屋可能連接起來,這樣,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長屋可達百米面寬,估計屋內分間,若以20米為間隔,這座長屋至少擁有50間房屋。據打入地下的成排樁木分析,這是當時的建築基礎,它高出地面80——100厘米,說明居住面是懸空的。出土的厚木板為地板,地板與樁木之間有木梁為支架。在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壹些葦席殘片,可能是和用於屋頂或是鋪在地板上的墊席。

出土的數十種帶榫卯的建築構件,反映了榫卯技術有當時已普遍應用。

除房屋建築遺跡外,還發現了小木柱圍成的4個圓形柵欄圈,可能是畜圈。此外,還發現灰坑5個,作圓形或橢圓形,坑內放有麻櫟果和菱角等植物果實,有的存放陶豆等器物。

考古學家們在第壹期地層及房屋內外、灰坑等遺跡中,發現了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遺物,這些遺物為我們研究距今7000——65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當時,用於農業和日常生產活動的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鑿、骨鑿、骨哨、角鋤、木器柄、木鏟、木杵等,用於狩獵、漁業的工具有骨鏃,骨魚鏢、石球,而用於紡織、縫紉的工具有陶紡輪、石紡輪、木卷布棍、木織刀、骨機刀、分經棒、骨針、管狀針、骨錐等,這些工具的發現,充分說明了河姆渡入已具有相當熟練的運用生產工具的能力。

出土的石器普遍較小,磨制不精,尚留有打鑿和琢制痕跡,刃部精磨,通體磨光者甚少,多采用硬度較高、韌性較強的燧石制作。

骨器是保存最豐富的壹類生產工具,比較突出的有骨鏃、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管狀針等,尤以骨哨和骨管狀針最具特色。大批骨器的發現,反映了河姆渡時期的農業生產已進入農耕階段,已有了比較發達的水田農業。

木質工具有木鏟、木斧柄、木錛柄、木矛、木槳、木杵、木機刀、木卷布棍、木經軸、木紡輪、圓木棒、木匕等。如此之多的木質工具的發現,在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它證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後,木質工具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考古學家們對出土的大量動物遺骨進行鑒定,發現了包括鳥類、魚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數十種,其中有家養的豬、狗和水牛骨骼,這說明河姆渡人已學會了飼養家畜。

在河姆渡第二期文化層中,發現了13座墓葬和11個灰坑,還有陶竈和陶豆,最引人註目的是木胎漆碗,這些都是新出現的器種。建築遺跡破壞較甚,很難了解其全貌,但發現不少有價值的木質墊板,發現時都在木柱下端,應是後世柱礎之雛形。

在第二期文化遺存中,也發現了不少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制作方法比第壹期有明顯的進步,表現在器形較前規整,有明顯的轉折輪廓線,打制和修琢的痕跡明顯減少,磨制技術得到普遍的應用,但器形較簡單,主要有斧、錛和鑿等。

在木器生活用具中,出現了新創造的品種——漆碗,由整塊硬木料剜挖而成。全器作橢圓形,外壁加工成瓜棱形,器表施壹層薄薄的朱紅色塗料,微有光澤。

第三期文化遺存是河姆渡遺址地堆積層中最薄的壹層,發現的遺跡、遺物較少,但值得重視的是,在這壹期文化層中,發現了壹口水井,它由200余根樁木、長圓木等組成,分內外兩部分。外圍是壹圈圓形柵欄樁殘段,直徑約6米,推測是當時井亭的支護結構。內圈有壹圓形淺坑,深不足1米,在坑底中央有壹方坑(井),邊長約2米,壁四周密布排樁或半圓樁,並加水平方框支護。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水井實例之壹。水井的發明只有在定居生活開始才成為可能,它證明了河姆渡時期的人已開始講究飲水衛生。

以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個遺址裏,發現了壹大批具有相當發達文化標誌、建築水平很高的幹欄式木構建築和方形木構水井遺跡、水田農業種植的秈稻和粳稻遺存、原始紡織機構件、植物維編織物、木胎漆器、象牙雕刻制品等為代表的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實物資料和具有較高水平的原始藝術瑰寶。除此之外,還發現了60多種動物遺骸和多種植物果實。所有這壹切,生動地反映了河姆渡人高超的技藝,是河姆渡先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輝篇章。它的發現,以生動而豐富的實物資料證明,燦爛而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是由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古代先民***同創造的,黃河、長江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搖籃。長江下遊的寧紹地區先民,從很早的古代起,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沃土上,它以自己獨立的發展演變過程,創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河姆渡文化圈。

農業

河姆渡第4層較大面積範圍內,普遍發現稻谷遺存,有的地方稻谷、稻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形成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1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它與馬家浜文化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國最早的兩例稻谷實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這對於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農具有骨耜,僅河姆渡壹處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處壹般穿鑿橫銎,骨質較薄者則無銎而將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豎槽並在其兩側各鑿壹孔。還發現了安裝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內,橫銎裏穿繞多圈藤條以縛緊,頂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還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雙孔石刀和長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飼養

家畜主要有豬、狗。破碎的豬骨和牙齒到處可見,並發現體態肥胖的陶豬和方口陶缽上刻的豬紋。有壹件陶盆上刻劃著稻穗豬紋圖像,大體是家畜飼養依附於農業的壹種反映。此外,還出土較多的水牛骨頭,可能牛也已被馴養。

漁獵

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動物遺骨,計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魚類和軟體動物***40多種。絕大多數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麋鹿)、麂、獐等鹿科動物,僅鹿角即有400多件。鳥、魚、龜、鱉遺骨數量也不少。還發現有極少的亞洲象、蘇門犀、紅面猴等溫熱地帶動物的遺骸。骨鏃達千余件之多,以鋌部不對稱的長鋒或短鋒斜鋌鏃較富特色,另有窄長鋒柳葉形鏃、鈍尖或銳尖的錐形帶鋌鏃等形制。未見網墜之類漁具,而存在大量魚骨,有些骨鏃當兼用於射魚。其他漁獵工具還有木矛、骨魚鏢等。柄葉連體木槳的發現,說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於交通外,可能也在漁撈活動中乘用。利用禽類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壹種樂器,狩獵時也可吹音用以誘捕動物。

手工業

陶器以夾炭黑陶最富特點。尤其在早期,無論炊器和飲食容器,都屬這種陶質。胎泥純凈,含鐵量僅為1.5%左右。以大量的稻殼及稻的莖、葉碎末為羼和料。工藝技術上比較原始,器物均為手制,不甚規整;據測試,燒成溫度為800~900℃,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胎質比較粗厚疏松,重量較輕,吸水性強。晚期階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經慢輪修整。出現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較復雜的器形,有的陶器燒成溫度提高到1000℃左右。

關於編結紡織,在河姆渡發現有蘆葦席殘片,采用二經二緯的編織法。質輕的木紡輪,連同大小輕重不壹的陶、石紡輪。可供抽紗撚線之用。還發現了據認為可能屬於原始腰機部件的木質打緯刀、梳理經紗的長條木齒狀器、兩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軸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針、管狀針、匕、有柄匕、梭形器、鋸形器、鑿、匙等各種器物,廣泛使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有笄、管、墜、珠等裝飾品。還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種)、靴形器等暫不明用途的器物。磨制普遍精細,少數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圖案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堪稱精美的實用工藝品。另有20余件象牙制品,其中刻有雙鳥朝陽圖像的蝶形器、鳳鳥形匕狀器、雕刻編織紋和似蠶紋的小盅等,顯示了當時的精湛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