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人死後要守夜?
文廖保平
有人認為,人死後要守夜是壹種民間的習俗,就像古代新娘子要坐花轎,過年要分壓歲錢壹樣。而且它是活著的人對去世的親人的壹種紀念。
原因:
1、因為活著的人認為,他的親人雖然死了,但是靈魂還留在人間,沒有去陰間(陰間就是我們中國的天堂,人死了以後都會去那裏。)靈魂也很留戀他那些活著的親人哪,它也不願意壹個人孤零零地去陰間那麽遠的地方,所以它會在去陰間之前,回到原來的家裏看壹看。
2、活著的人害怕靈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會點壹盞燈,放在去世的人的遺體旁邊(接下來解釋古代的人會把去世的親人的屍體放在家裏的客廳裏,而不是殯儀館的停屍房;還有古代人點油燈,而不是電燈的問題)。活著的人害怕燈熄滅了,而使去世的親人找不到家,於是他們就徹夜坐在停放屍體的房間,保證那盞指路燈是壹直燃燒的。守夜七天。
在我看來,靈魂這東西到底有沒有我們暫且放在壹邊不說,單是這靈魂就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在動物的世界裏,可能沒有靈魂壹說,但是,自己的同類死了,動物也會傷感,也會為其守候壹陣子,不壹定是壹夜,也不壹定是七天,所謂七天,是也是人類自己設計出來的。
比如我看到文章說,為了探明動物們的私密生活,BBC請來20多位科學家、動物學家,制作了34個動物“間諜”,悄無聲息地安插進動物家族,光明正大地偷拍偷窺。
他們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壹座寺廟中,用種“間諜”拍攝葉猴。120只印度葉猴生活得無憂無慮,他們根本不知道壹只人造的間諜小猴悄悄潛入。猴群們迅速興奮了,它們把這不速之客層層圍住,大眼瞪小眼地盯著它,保持高度戒備。但壹個多月朝夕相處下來,猴群竟然打消疑慮,接納了小猴的加入,可意外還是發生了!也就是說將這只小猴當成了自己的同類,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可是有壹天,玩耍的時候,小猴被擠落山崖,重重摔到地上,壹動不動。
這時讓人難以置信的壹幕發生了:壹只母猴緊緊地把小猴抱在懷裏。其他猴子也圍在小猴旁,氣氛凝重。有的猴上前,摸摸小猴的心臟。有的猴則擁抱在壹起相互安慰,還有母猴緊緊把自己孩子抱在懷中,生怕壹不小心它也失去。
它們真把小猴當成了自己孩子,悲痛欲絕地看著它,久久不願離去。而間諜小猴,用它的4k攝像機,記錄下這感人的壹幕,原來動物間的愛也是如此溫情深厚。
還有人報道,某壹條狗與別壹條狗是同伴,結果其中壹條死了,另壹條兩三天不離不棄守在死狗旁邊,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守夜”嗎?
動物世界裏,自己同類或親人死了,會“悲痛欲絕地看著它,久久不願離去”,這可以看得出是壹種本能的行為,不需要人類的教化,是自然而自發的。即便沒有什麽靈魂的構造和理解,人仍然停留在動物層面,也會本能地這樣去做,守著死者的身邊,久久不願離去。如果說這種“久久不願離去”就是“守夜”,也是可以理解的。
比這些動物更高級,情感更豐富,同時又給了自己文明的訓練,界定了親情、長幼、秩序、倫理等等文明規矩的人,面對親人的死去,更有理由“悲痛欲絕地看著它,久久不願離去”;也更有理由將這些“悲痛欲絕地看著它,久久不願離去”進行程式化,規範化,最後變成壹種約定俗成的東西。
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習俗,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最初都來源於動物的本能,這些動物本能經過人為的程式化設計,最後成了習俗。比如親人死了要“守夜”是習俗,當這種習俗被放大,被用於忠孝這種統治結構中時,守夜七天是不夠的,人死了還要守孝三年呢。特別能做的人,會在親人的墳墓旁邊搭個房子守三年,這夜守得可就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