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豆腐幹的來歷

豆腐幹的來歷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中原戰亂。後來,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其軍師何野雲(人稱虱母仙)流落於普寧壹帶。何野雲懂科學,精通地理。有壹次,在為光南陳氏二世祖媽修墳墓時,有感於主人的盛情款待,很想再報答主人家。完工之後,何野雲便問主人:“按貴鄉的地理特點和祖墳的風水靈氣,貴鄉子孫將來定會官貴成群。未知妳們想壹日出千官,還是壹年出千官?”主人未經思索,隨口答道:“當然是壹日出千官為好。”何野雲扳指壹算,知是天機,惋惜萬般地嘆了嘆氣。於是,他根據本地的資源、水土特點,便教給光南村民制作豆幹(“幹”與“官”音同)的技術,以圓“日出千官”之說。

豆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薯粉、石膏、鹵水。工藝流程為:浸豆,磨漿,除渣,煮漿,試粉,摻石膏粉,灑鹵水,包塊,蓋印,壓塊去酸水,煮熟等。其中浸豆時間要適時,不然會影響豆幹的質量;豆漿試粉,摻石膏溫度壹定要準,應根據不同的粉質,掌握不同的溫度,否則全盤皆毀;灑鹵水也要適時;而水質是決定了豆幹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大概這就是奧秘,即科學道理之所在。有趣的是,正宗的光南豆幹,制作完畢後,每壹塊豆幹中間皆嵌有壹個方形小印,以此象征官印。

豆幹制作成功後,便如雨後春筍在光南發展起來,並逐步傳播到普寧各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從普寧廣泛流傳至整個潮汕,乃至中國的許多地方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