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李繼明的技術成就

李繼明的技術成就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工業比較落後,河南的機械行業處於小作坊的生產局面,設備簡陋,技術人員屈指可數。河南省為了發展工業,將鄭州市幾個鐵工廠和從蘇州購置的大毅鐵工廠合並,組成了河南機械廠,這就是鄭州紡織機械廠的前身。1951年,紡織工業部安排這個廠生產SF3型粗紗機,李繼明承擔了這壹工作。他埋頭苦幹,任勞任怨,夜以繼日,和工人壹道設計多種模具,攻克壹個又壹個技術難關,特別是解決了粗紗機錠翼生產流水線,為該機試制成功奠定了基礎。粗紗機試制成功後,受到紡織工業部領導和省領導的好評。

1952年,紡織工業部又安排這個廠試制開清棉機。李繼明帶領設計人員設計試制了國產第壹代清花機——52型開清棉聯合機。這套聯合機由20多種單元機組成,制成後供應了建國初期新建和改建的棉紡廠。接著,李繼明又組織領導設計人員設計試制我國第二代清花機,即有13種單元機的54型開清棉機。這次改型對第壹代清花機做了比較大的改進,在裝備國內大批棉紡織廠的同時,於1956年第壹次向緬甸出口,其後,又陸續向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家出口。後來,又經不斷改進提高,發展成為從圓盤抓棉機、多種形式的混開棉機,直到用多種形式的棉箱配備不同流程的混開棉設備,清棉機也逐步由三打手改為壹個綜合打手,結構簡化,自動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在綜合提高開清棉聯合機的基礎上,又設計和試制了LA002、LA011和LA005系列開清棉聯合機,繼而開發生產了第壹套國產的清梳聯合機。

1954年,我國開始設計試制第壹代印染機械。在這期間,李繼明領導本廠技術人員完成了5-001型平幅退漿、煮煉、漂白聯合機,5-101型軋水烘燥機和硫化軋染、連續軋染以及皂洗機、熱風打底機等的設計、試制工作。後來又組織設計試制5-181型、5-182型和5-183型和四、六、八色輥筒印花聯合機,M231型、M241型軋光機等。這些設備先後裝備了新建的西安、石家莊、鄭州等印染廠,並從1960年起向朝鮮、馬裏、坦桑尼亞等國家出口。

1965年,李繼明又參與了紡織工業部組織的有各地印染機械設計和工藝人員參加的新型印染機設計會戰,研究試制我國第二代印染機械。李繼明帶領三十多名設計人員參加會戰,完成了新型繩狀汽蒸退漿煮漂聯合機、平幅練染、平幅皂洗、氧化皂洗、連續染色、硫化軋染、雙箱蒸化、八色印花等聯合機相應的單元機設計任務,於1969年試制成功。其中,在天津紡織局的支援下由李繼明主持完成的LM534型八色印花聯合機的選型設計和試制,使我國的印花機接近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除供應國內印染廠需要外,還出口尼泊爾、布隆迪等國家。該項設計在1978年河南省科學大會獲重大科技成果獎。

20世紀60年代初,紡織工業部決定生產粘膠纖維設備,把其中的制膠設備和紡絲後處理設備以及大量附屬設備的設計制造任務交給鄭州紡織機械廠。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廠裏組成了有16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人纖大隊”,李繼明任大隊長,負責圖紙設計、試制、工藝技術攻關和產品鑒定工作。在這期間,李繼明先後組織有關人員赴保定、上海等地搜集資料,當年設計完成了浸漬壓榨粉碎聯合機、老成鼓、黃化機、齒輪泵、後溶解機、脫泡桶、濕開棉機、幹開棉機、餵給機、短纖烘幹機等28種粘膠原液及後處理設備的主機以及30多種附屬設備的設計試制任務,先後裝備了新鄉、丹東、南京、上海和杭州等多個粘膠纖維廠,為我國粘膠纖維設備實現國產化做出了成績。

1966年,我國開始從事維綸設備的研制工作。李繼明帶領壹批設計人員赴北京維尼綸廠考察進口設備,經過消化吸收,整理出比較完整的圖紙和技術資料,先後制造成功YL101型水洗機、YL401系列牽伸機、YL541型醛化機、烘幹機等20多種原液設備和後處理設備,接著又設計制造從YP111型鼓風機到YP461型擠壓機、YP471型烘幹機等壹批聚乙烯醇生產設備,為國內隨後建設的九個維綸廠以及上海石化、四川長壽等項目提供了技術裝備。

1969年,鄭州紡織機械廠開始研制腈綸設備。李繼明帶領產品設計人員赴蘭州,參考蘭州石油化工廠引進的英國腈綸設備進行設計。鄭州紡織機械廠承擔的***132項,於1974年制造完成,是我國制造腈綸設備的開端。後來經過改進提高,為解放軍2348工程和上海石油化工總廠腈綸廠提供了技術裝備。同時,也為後來生產年產1萬噸的成套腈綸設備打下了基礎。

1982年,紡織工業部引進日本東洋紡公司年產1.5萬噸滌綸短纖維設備。鄭州紡織機械廠承擔其中的牽伸後處理***15 種配套設備的制造任務。李繼明負責組織技術人員精心進行圖紙轉換和工藝分析。在1983-1984年兩年的生產制造過程中,李繼明日夜在現場檢查指導,解決關鍵問題,保證了制造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日本專家檢查評定,質量達到日本同類產品水平。這個項目的完成榮獲國務院頒發的重大技術裝備獎。

李繼明是鄭州紡織機械廠產品設計工作的開拓者和帶頭人。從1950年開始,他在紡織機械產品設計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了近五十個春秋,使鄭州紡織機械廠的產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粗紗機壹種產品發展到搖紗機、絡筒機、開清棉機、梳理機,壹直到印染機械、化纖機械等近千種產品。鄭州紡織機械廠已成為中國紡織機械行業產品品種最復雜的工廠。

建廠初期,鄭州紡織機械廠的產品設計工作十分零亂,無章可循。李繼明領導並親自制訂了壹整套完整的產品設計工作程序,各種規章和責任制度,為產品設計工作的正規化、科學化打下了基礎,有效地保證了產品設計工作的順利完成。

在產品設計工作中,李繼明領導和組織設計人員,采取利用外來圖紙、自行測繪設計、不斷改進設計、自主設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轉換設計等方式,做到由模仿、仿中有創到自我創新。在產品開發上,他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和國內外紡織機械的發展趨勢,提出產品發展要堅持生產壹代、試造壹代、預研壹代,才能不斷為用戶提供先進適用的新型產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鄭州紡織機械廠的新產品產值率每年約占50%左右,有40多種產品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部、省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多項,其中不少項目凝聚了李繼明的辛勞和智慧。

李繼明非常重視產品設計人才的培養。建廠初期,工廠產品設計人員不足十名;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工廠新產品設計制造的逐年增多,李繼明通過各種渠道吸收和培養設計人才。他與壹些大專院校積極聯系,不斷爭取新的畢業生來廠工作;他還選拔有相當文化基礎的技術工人,經過培訓充實到設計隊伍中來。在他擔任設計研究所所長時,產品設計人員已達到160多人,成為紡織工業系統壹支有相當實力的設計隊伍。20 世紀70年代他兼任職工大學校長,註意挑選優秀的畢業生充實加強設計隊伍。改革開放以來,他鼓勵設計人員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千方百計選送設計人員赴國外考察、進修、培訓;舉辦各種科技講座,與大專院校合作進行科研,不斷提高設計人員的科學技術水平。他想方設法解決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組織制訂產品設計人員的獎勵辦法,以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保證了設計隊伍的穩定。在他的熱情關心下,壹批批青年科技人員成長壯大,擔負起重要的產品設計任務,這也是鄭州紡織機械廠源源不斷地開發新產品、保持企業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

李繼明壹生致力於紡織機械的產品設計和開發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踏踏實實、埋頭苦幹、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勤勤懇懇、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受到了領導的信任和技術人員、工人群眾的愛戴。195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是鄭州紡織機械廠第壹個入黨的高級知識分子。他不僅是廠裏優秀的技術領導,也是紡織機械行業的知名專家。1963年,他光榮出席了全國性專業會議,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並合影;1965年又參加了全國設計革命化會議,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