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億巧對譯文
寇準在中書省,和其他大臣以做對子為遊戲,他說:“水底日為天上日。(水底的太陽是天上的太陽)”沒有人能對出,恰巧楊億來報告事情,於是別人請他對對子。
楊億接著剛停的話音說:“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裏面的人是面前的人)”在座所有的人都稱贊對的好。
原文: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壹坐稱為好對。
此文出自北宋辛棄疾所著的《美芹十論》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1165年,辛棄疾寫了10篇論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壹中國的大計。《美芹十論》是獻給皇帝的,因此,作者謙稱《十論》不過是他自己覺得好,皇帝不壹定就會喜歡——就像宋人喜歡芹菜壹樣——事實上,皇帝的確不喜歡。
自從辛棄疾獻了《美芹十論》之後,人們就把“美芹”作為憂國憂民、悲國家之顛覆的代名詞了。從此美芹有了特定深遠的含義了。
李筌曾於《太白陰經》卷壹之《人無勇怯篇》對勇怯與地域之關系提出了曠古絕今之論,而辛棄疾則於《自治》篇中對:“臣聞今之論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之問題提出反駁,並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論哉?”的結論。
與李筌不同的是,辛棄疾的目的在於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見,進而自治圖強;前者理論價值絕高,而後者現實指導之意義甚大。同源殊流,各有所長。
至於其在《察情》壹篇所論:“兩敵相持,無以得其情則疑,疑故易駭,駭而應之必不能詳;有以得其情則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聽彼之自擾,則權常在我而敵實受其弊矣。”
此說可謂得兵家虛實理論之精華。空城計之所以得行險而穩成,其妙處亦不過在此而已。然直陳此妙、直搗關鍵樞要之處者,辛棄疾可謂第壹人。
人物背景:
楊億(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
性耿介,尚氣節。年十壹,宋太宗聞其名,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謚號為文。
博覽強記,尤長於典章制度。曾參預修《太宗實錄》,主修《冊府元龜》。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遺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萃要》、《楊文公談苑》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