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李案是壹起震驚全國的大案。事情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在這起血案中,進步民主人士李公樸、聞壹多相繼在昆遇刺身亡,引發了壹場大學潮。在輿論壓力下,國民黨當局不得不調查此事,並召開軍事法庭公開審理此案。最後兇手被判死刑,算是給全國人民壹個交代。但據知情人透露,所謂的公審當庭,殺人犯當庭處決,其實是國民黨最高當局精心設計的壹場冒名頂替的司法騙局。1946年7月11日,在雲南昆明,李公樸和他的妻子外出回家。他們下了車,剛走沒多遠,突然被美制無聲手槍打中。子彈進入李公樸的下背部,從前腹部穿出。第二天早上,李公樸終於因傷勢過重去世了。四天後,7月15日晚,西南聯大教授聞壹多在距國立西南聯大10余米處突然遭到短槍襲擊參加完李公樸的新聞發布會後暗殺。他頭部和身體中了數槍,當場死亡。李公樸和聞壹多是當時活躍的社會活動家和著名學者,也是中國民主同盟雲南支部的成員。在蔣介石發動內戰之際,作為知識分子的李、溫以極大的熱情,高呼和平民主,主張停止內戰。李、文老師在青年學生中有很高的威望,於是在他們的努力、呼籲和倡導下,1946年雲南成為大後方民主之鄉,這是蔣介石所不能容忍的。南京當局早就向雲南發出指示:CCP和NLD分子也可以秘密報告,秘密逮捕,秘密決定。了解蔣介石的權宜之計精神,雲南警察總司令霍專章立即召集總部參謀長劉樹萬、警察總部二處處長王子民密謀。最後,決定招募十多名密探刺殺李和文。得到和文這起血案公之於眾,舉國憤怒,要求兇手血債血償。當蔣介石聽到廬山的消息時,他震驚了。他從來沒有想到事情會落得如此艱難的結局。因此,蔣介石裝模作樣地親自逮捕兇手。8月2日,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昆明事件之調查與處理,強調當局對昆明事件的高度重視,因為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國乃至中國人民的公信力都以此案為檢驗。8月11日,蔣介石再次發表講話,要求澄清是非,維護正義。彬彬有禮,誠實守信;有責任心,遵紀守法;他還命令軍統領導人、國民警察總局局長、陸軍總司令冷谷竹赴昆調查處理李、文真是血案。前往協助唐縱調查的上海警察總局督察長程覺得忍俊不禁,因為跟了多年從事間諜工作的經驗,他知道像戴笠這樣的大人物想要暗殺壹個人,而如果他沒有沒有蔣介石,我不敢輕舉妄動中央日報實際上是壹種掩飾。唐和程到達昆明後,很快查清了整個案件的經過和細節。兇手是雲南警備司令霍。唐用昆明保安局無線電臺給廬山的蔣介石發電報,請示如何處理善後事宜。幾天後,蔣介石命令陸軍總司令顧、參謀總長冷新、中央憲兵司令部司令帶著憲兵司令部司令前來,設法了結此案。顧、冷新、在雲南董事長鹿晗的別墅裏開會,想出了壹個絕妙的方案:只宣布聞壹多案子已經解決了,不是李公樸謀殺案。因為如果這兩起案件同時向公眾公布
蔣介石的同意,憲兵司令部移交了槍殺聞壹多的兇手李文山和唐世良兩名憲兵,以公開軍法審判。公審時,兩人聲稱是出於愛國義憤被自動槍斃,並慷慨陳詞。最後兩個人被判死刑。古也發表聲明:兇手唐世良、李文山因觸犯法律被判死刑,執行完法律後感慨萬千。還有大呼斬馬謖。當然,這兩個愛國青年不會真的被槍斃。實際的替死鬼是兩個被判死刑但尚未執行的搶劫犯。行刑前,這兩個犯人被灌了酒,行刑後立即下葬。行刑期間,刑場戒備森嚴,任何人不得接近他們。但是,人們還是隱約看出,從車裏拉出來的兩個犯人,不像是那兩個在法庭上慷慨陳詞的青年。行刑當晚,接替霍轉章擔任雲南警備司令的何紹周告訴滇西第二軍軍長,被槍決的兇手都是假的,都是特務通過壓迫和金錢得到的。當時他有些感慨的說,間諜真厲害!假扮的陰謀是由顧帶來的特務頭子安排的。其實真兇是被送到大理第二警備司令部保護的。這件事的執行者後來回憶說,他接到顧的指示後,派作案的暗殺小組成員王自民等10多人,帶著壹個排的特務連,全副武裝,負責保護,到了二方面軍司令部大荔縣後山的武威寺。顧朱仝當面向王淩雲坦白,不能把他們當犯人,也不能讓他們跑了;不允許他們外出或與他人交流,也不允許外面的人與他們接觸。生活很優惠,並告訴王淩雲使用特殊密碼隨時向陸軍總部報告自己的情況。8月25日,中央社發表了公審和兇手的供詞,全國各地報紙紛紛轉載。然而,由於擔心騙局會被揭穿,聞壹多級已經發布。蔣介石和顧當時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原案泄露,可以從王自民等人中提出壹兩個人作為最後的應對手段。兩起血案就這樣被蔣介石等人秘密處理了。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逮捕了救國聯合會常委、執委沈鈞儒、王造時、沙、張乃器、鄒韜奮、石亮等7人。因為被捕的都是當時公認的社會名人,所以被稱為七君子事件。1936年5月31日,馬、宋慶齡、何香凝、沈鈞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救國聯合會,並發表宣言,采用抗日救國初步政治綱領,向全國各黨派建議:立即停止軍事沖突,釋放政治犯,立即派遣各黨派官方代表進行談判,制定***同救國綱領,建立統壹的抗日政權。1936年11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等7人。1937年4月3日,他們向沈鈞儒等人提出起訴書,並於6月11日、25日在江蘇高院兩次開庭。沈鈞儒等人堅持抗日救國的立場,在獄中、法庭上不知疲倦地鬥爭。自事件發生以來,中國***產黨和國內外進步人士開展了廣泛的營救運動。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於7月31日宣布釋放沈鈞儒等7人,最終於1939年2月撤回起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