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概括漢初到漢武帝時期貨幣制度的變化

概括漢初到漢武帝時期貨幣制度的變化

有關漢初到漢武帝時期貨幣制度的變化如下:

貨幣,是衡量商品價值、促進商品流通的重要物品。先秦時期,各國的貨幣雜亂無章,空首布、刀幣等類型可謂是讓人眼花繚亂。形狀、制式的差異,亦阻礙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先秦貨幣

等到始皇帝統壹後,廢掉了六國舊錢,“秦半兩”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央,占據了主導地位。

秦半兩

秦祚短暫,二世而亡。漢高祖於是乘風而起,禦宇九州。可等到漢朝建立時,情況早就不壹樣了。天下動亂導致百姓雕敝,百業待興。像秦半兩這種大額度的錢幣早已不適應漢初人民的生活水平。錢幣的形制改革又將在漢朝掀起壹股風浪。

漢武帝之前的貨幣

《史記·平準書》謂:“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壹黃金壹斤,約法省禁。”此時所鑄的錢,是為榆莢錢。此種貨幣因其形如榆莢而得名,後世簡稱莢錢。莢錢輕而易制,故市面上的莢錢愈發的增多。

莢錢

而此時又有所謂的“不軌逐利之民”在那裏操縱物價,囤貨居奇。於是就出現了“米至石萬錢,馬壹匹則百金”的形勢。物價上漲得如此厲害,朝廷自然是要出面調劑的。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令:“更造四銖錢,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

漢文帝時改造四銖錢,但他卻令百姓自主制錢。往先,盜鑄之風屢禁不止。因盜鑄而被判刑的,壹縣多至百人,至於因被懷疑而拷問的那就更多了。

這是壹個兩難的題目,如果放開限制讓百姓鑄錢,則天子之家不足富,而錢幣益輕。吳王劉濞便因鑄錢而富甲壹方,以至後面的七王之亂爆發;如果加以限制的話,市面上的錢幣減少,則參假的利潤更高,底下的壹些人也就更瘋狂。

漢武帝時的幣制改革

武帝時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錢幣自然包括在內。當時的情況是,國家疲於戰事,府庫空虛,民無藏蓋;商賈大亨冶鑄煮鹽,財累至萬金,卻“不佐國家之急”。漢武帝為了改善中央財政與錢幣貶值的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改革。

1.第壹次改革,是建元元年,將漢景帝時的四銖錢廢除,改鑄成三株錢。

因盜鑄、參假的問題,曾經的四銖錢早已沒有四銖,故而武帝這次改革是為了讓錢幣“名副其實”,變成真正的三株。

2.第二次改革是建元五年,民間私鑄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漢武帝無奈只能變回原來的樣子,行“四銖半兩”錢。

但這次有錢幣的制式有了劃時代的變化,那就是在銅錢的外圍加上壹個“外郭”。這個外郭能夠防止盜鑄的人從銅錢邊上磨取殘屑制幣,有利於抑制私鑄之風氣。

3.第三次改革是針對諸侯的,制造了白鹿皮幣等,我們此處按下不表。

4.第四次改革發生在元狩五年。

武帝下令廢除四銖錢,允許郡國建造壹種五銖錢。自此,五銖錢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5.第五次、六次改革則是針對五銖錢而言。

因郡國五銖錢的尺寸、重量不壹,便使得不軌之民依舊有機可乘,利用其中的差距謀利。因而武帝下令收回郡國鑄幣權,統壹由京師鐘官鑄造,並廢除了以前所有流通的錢幣。自此,盜鑄錢幣之風逐漸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