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大家都喜歡用動物做頭像?
1999年騰訊基於internet自主開發了即時通信網絡工具OICQ(後改名為QQ),這可能是很多國內用戶最早接觸社交平臺與社交頭像的時期。其中,QQ多樣的默認頭像也給無數用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騰訊ISUX(社交用戶體驗設計)設計總監戴永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
“當時的頭像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代表了不同的性格。”“QQ的默認頭像是2003年由騰訊第壹批設計師所設計,到了2013年做了壹些調整,讓頭像變得更加扁平化、更柔和、形象也更時尚。”
在中國,隨著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已離不開它們,社交平臺已成為了我們溝通外界,表達自己的重要途經之壹。
(二)認知別人1.錨定效應:依賴第壹印象
問卷設計的第壹個問題是“在社交平臺添加新認識的人時,妳是否認為其使用的頭像對留下第壹印象有影響?”其中,91%的人認為社交頭像會對第壹印象產生影響,體現了社交頭像作為社交中的初始信息產生的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指,人們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過分依賴初始信息,容易受到第壹印象與第壹信息的的支配,像沈入海底的錨壹樣把人們的思維牢牢固定在某處,難以移動。同時,會在認知中給予這些初始信息過多權重從而造成認知偏差,即使這些信息與決策無關。
2.暈輪效應:認知吝嗇造成以偏概全
問卷設計的第二個問題是“妳是否會因為其使用頭像而對今後日常交流產生影響?”其中,約60%的人認為頭像會對日常交流產生影響,體現了社交頭像的暈輪效應。
在構建好初始印象後,暈輪效應影響了印象的後續完善。暈輪效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某個特別突出的特質會掩蓋人們對其他特點的正確的認識,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三)表達自己1.擬劇理論與自我呈現:人生如戲
社會學者帕克認為, “人”這個詞語的原始意義是壹種面具,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時刻扮演著壹種角色,並以這個角色的身份去認知他人。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更是認為,人生就是壹出戲,個體作為人生舞臺的“演員”都十分在乎傳達信息的方式,會嘗試在特定“觀眾”面前通過“表演”來影響他人正在形成的情景定義, 以此控制他人對自己形成的印象和對待自己的方式,並達到建立,美化,修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目的。
2.頭像選擇四大歸因
個人在頭像選擇時,往往有不壹樣的動機,以實現不壹樣的情緒表達與自我呈現。Jones和Pittman發現人們在日常交往中的自我呈現策略大致分為以下5種:討好、勝任、恫嚇、懇求和榜樣;吳良偉認為主要歸因於:期盼、喜好、炫耀、娛樂、宣傳、強調。在總結各種觀點後,我把個人頭像選擇簡單分為四大原因:情緒表達,自我狀況,理想期許,工作需求。(註:由於表達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歸因難免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