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俄羅斯帝國的創始人是誰?

俄羅斯帝國的創始人是誰?

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史稱彼得大帝。生於1672年5月30日,1682年,與其兄伊凡同時即位,立為“第二”沙皇,由其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1696年,伊凡病死,彼得為惟壹君主。

在索菲亞攝政時,彼得隨母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皇村。在這裏,年幼的彼得除了認字讀書、背誦聖經,最愛幹的是三件事:壹是學木匠、鐵匠、泥瓦匠和雕刻匠等手藝活,這培養了他從小對科學的熱愛;二是經常同壹幫小孩拖著壹條破舊的帆船,到鄰近的河池裏練習駕船,請外國僑民教他數學和航海知識,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西歐文化的影響,為他以後創建海軍,向歐洲先進國家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經常同來自鄉下、宮廷裏的少年侍從和馬夫以及名門子弟,用自制的木頭刀槍玩攻城奪地軍事遊戲,並且和他們壹起組成了兩個童子軍團——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軍團和謝苗諾夫斯基軍團,後來,這兩個軍團就成了他的最精銳的嫡系部隊。

1689年1月,17歲的彼得遵從母命,和貴族之女洛普辛娜結婚。按朝廷的傳統,皇上結了婚,即應該親政。可是野心勃勃的索菲亞不僅不交權,反而策動射擊軍叛亂,試圖殺掉彼得,由自己當女皇。彼得預先得此消息,果斷率領他的“童子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射擊軍,抓住了索菲亞,把她關進了謝爾也夫三聖修道院。然後,他把朝政交給了母親納雷什金娜、舅父納雷什金和寵臣鮑裏斯·戈裏津等人,自己仍回到皇村,訓練他的童子軍團。

彼得親政初期,俄國還是個極其落後的內陸國家。在他之前的歷代沙皇為了打通通往西方的出海口,不斷進行征戰,但是都未能如願。彼得執政後,為實現先皇的遺願,壹邊擴充軍備,壹邊廣收人才。他在莫斯科僑民區發現瑞士僑民列福爾特精通軍事,便聘用他為軍事顧問;在視察圖拉城時,發現鐵匠德米多夫既會修理槍械,又善於經營,便當場許諾撥給經費5000盧布,讓他在該城創辦壹座軍工廠,後來又任命他擔任俄國軍工大臣。

經過壹番準備,彼得以“第壹炮手”的身份,任命謝英為陸軍統帥,率領3萬俄軍於1695年1月,同土耳其爭奪黑海要塞亞速,企圖為打通黑海出海口鋪平道路。可是,俄軍和土軍剛壹交火,就被土軍打得落花流水,望風而逃。夾在俄軍中間的“第壹炮手”慌忙向追擊的土軍開了壹炮。沒想到,炮彈竟落在了俄軍當中,炸死了壹大片俄軍士兵。彼得趕緊下令撤軍。第壹次遠征亞速的失敗,使彼得認識到,俄軍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海軍,不能從海上封鎖亞速;俄軍使用的大炮都是壹些陳舊、生了銹的玩藝兒。土軍勝利的原因在於擁有海軍,可以不斷從海上輸送援軍和軍需品,而且裝備精良,使用的火炮先進。彼得在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以後,立刻指派列福爾特在頓河沃龍涅什建立造船廠。經過半年,列福爾特就造出了30艘軍艦和壹批運輸船及快艇,並且組建了壹支海軍艦隊。1696年5月,彼得任命列福爾特為海軍司令,再次發動了進攻亞速的戰爭。俄軍從水、陸兩路同時包圍土軍,迫使土耳其軍隊投降,俄軍終於占領了亞速。

1697—1698年,彼得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組成了壹個由250人參加的使團,由列福爾特和戈裏津率領。他本人化名“米哈伊爾”,混在使團中間,隨團考察歐洲諸國。使團先訪問了波蘭王國,與波蘭國王締結了反對瑞典同盟,接著考察了荷蘭、英國和奧地利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風俗民情。彼得每到壹地,顧不得旅途勞累,立刻帶著幾個心腹,時而扮成工匠,跑到店鋪作坊、造船廠或者鑄炮廠拜師學藝;時而充當水手,溜到軍港碼頭觀看海軍演習;時而自稱學者,拜訪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造船師;時而假裝留學生混進軍事院校,旁聽軍事課程;有時又作為遊客,參觀天文臺、科學院、圖書館,收集國外科學資料和藝術品。為了了解英國議會情況,他竟然不顧身份,偷偷爬到議會大廈的隔樓,朝下觀看議員開會的情景,結果被衛兵發現逮住。盡管彼得在此次出國考察中出了幾次洋相,但是收獲頗大。使團回國時,從歐洲國家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和機器設備,聘用了上千名水手、炮手、工匠、技術專家和學者。同時,也使彼得本人大開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

彼得壹回國,就在俄國推行歐化政策。他先從“割胡子、剪袖子”開始。當時的俄羅斯人年紀輕輕的就蓄起了大胡子,以致外國人把俄國稱為沒有生氣的老人國。據傳說,胡子是上帝賜給男人壹件最珍貴的禮物。誰的胡子最長,誰的品德就最高尚;誰的胡子最濃密,誰就最威嚴,有人甚至把胡子作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資本。因此,當割胡子的消息壹傳出,立刻就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教會乘機造謠說:“割了胡子的人壹定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彼得不信這個邪。他親自動手割掉了幾個近臣的胡子,然後下達詔書:凡抗拒割胡子的人必須交納蓄胡稅。富商每年交100盧布,領主和官吏每年交60盧布,壹般居民交30盧布,農民進城每次交壹戈比。交了稅的人,發壹銅牌掛在脖子上,以做憑證。由於采取這壹強制措施,蓄胡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接下來是“剪袖子”。俄羅斯人歷來喜歡穿拖地的長袍(或長褂),外罩壹件長袖坎肩。這種穿著,走路幹活礙手礙腳,很不方便,而且有損儀容。彼得對此深惡痛絕。於是下令:“俄羅斯居民身著外衣之長,以銜接吊襪帶為度,內衣則應短於外罩,衣袖不得超過手腕。違令將予以重罰。”

割了胡子,剪短了衣袖,俄羅斯人顯得精神、利索多了。“割胡子、剪袖子”似乎是兩件不起眼兒的小事,但是在彼得看來,這卻是革除俄羅斯人陳規陋習、破除守舊觀念、革新社會風氣、推行歐化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對自己的權威是否確立的壹次檢驗。實踐證明,無人敢於公開和他的權威挑戰。

1700年元旦過後,彼得收到了俄國駐外使節的報告:土耳其已同意和俄國簽訂為期10年不再交戰的和約,丹麥和波蘭王國答應,支持俄國反對瑞典。彼得得此消息,即於同年8月率3.5萬名俄軍進攻瑞典波羅的海的要塞——納爾瓦(史稱“北方戰爭”,1700—1721)。結果,被早有準備的瑞軍打得壹敗塗地,俄軍180門大炮全部丟棄,300名軍官被擒。彼得逃回莫斯科後,惡狠狠地對大臣們說:“此次進攻只是戰爭的開始,絕非戰爭的結束!”他當即下令,把每三個教堂中的壹個教堂裏的鐘搬來鑄炮;兵員不足,農奴中的青壯年男子也可招來當兵(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兵權利);艦船不足,他親自趕到造船廠,揮斧和工人壹起造船;缺乏軍官,即從他的兩個“童子軍團”中,破格提拔年輕軍官來代替。經過壹年的緊張準備,壹支配有300多門大炮、幾百艘艦船的5萬多人的討瑞大軍就重新建起來了。

1701年,彼得利用瑞典和波蘭交戰的機會,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的要塞。經過激烈戰鬥,俄軍接連攻占了諾特堡、寧斯幹茨堡、多爾巴得、納爾瓦、愛斯蘭等城堡以及涅瓦河沿岸和芬蘭灣南岸的壹些地區。從1703年5月起,彼得開始在所占領的寧斯幹茨堡地區,大興土木,修建未來的新都——彼得堡。

1708—1709年,彼得又親自指揮了列斯納亞戰役和波爾塔瓦戰役,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取得了陸地上的絕對優勢後,他便命令新建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海上向瑞軍發動攻勢。在1714年和1720年所進行的漢古特和克瑯加姆兩次大海戰中,俄軍徹底打敗了瑞軍,迫使瑞典在芬蘭簽訂了《尼什塔特和約》。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終以俄國的勝利而結束。俄國不僅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而且獲得了芬蘭灣、裏加灣、部分卡累利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授予彼得壹世為“大帝”和“祖國之父”稱號。俄國國號也因此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北方戰爭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與彼得大帝在此間進行壹系列改革分不開的。在經濟方面,彼得通過貸款和提供優惠辦法,大力發展工業,其中以開礦、冶金、紡織和造船業發展最快。為發展農業,彼得征集了數以萬計的農奴開鑿運河;為發展商業,又新建通商口岸,獎勵輸出,限制輸入,保護關稅。在軍事方面,廢除了在彼得執政初期曾發動過兩次政變的射擊軍和貴族騎兵,以義務兵制來代替雇傭兵制。通過征兵、造船、造炮等措施,建立了壹支由步、騎、炮、工組成的20萬人的正規陸軍和壹支由大小各式艦艇895艘、2.8萬名水兵組成的海軍艦隊。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特別重視專門人才的培養,大興辦學之風,親自創辦了算術、造船、航海、炮兵、醫護、工程技術、礦業學校以及海軍學院等。選送留學生到國外深造,規定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學會壹門算術和外語,否則,剝奪貴族全部特權,不畢業者不得結婚。此外,他還建立了俄國第壹個印刷所、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籌建科學院,創辦了俄國第壹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在政治方面,彼得取消了反對他的領主杜馬,建立了國家最高政權機構——樞密院和9個中央機關委員會,重新把全國劃分為8大州50個省,廢除了大主教職務,建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在國家和自己手裏。在官職任用方面,他打破了過去按出身門第、論資排輩的貴族世襲制度,設立了官職等級制,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能力高低、貢獻大小來選拔任用官員。

通過上述壹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制,鞏固了專制制度,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保證了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卻引起了舊貴族和僧侶的強烈不滿。他們聚集到了代表舊秩序、反對改革的皇太子阿列克塞周圍,陰謀發動政變,恢復舊制度。彼得同反對改革的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並且不徇私情,剝奪了太子的皇位繼承權,把他送交特別法庭,將其處死。

1724年秋,彼得壹世患病,於1725年1月28日在新都彼得堡逝世。彼得壹世是俄國歷史上壹位最有作為的封建君主。就其壹生來說,他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制,獎勵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在俄國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他發動對外戰爭,加強專制統治,把俄國從壹個貧窮落後的內陸國家擴張成瀕臨海洋的強大帝國,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壓迫基礎之上的,同時也給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無窮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