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3》收官:用12期節目撰寫的“年輕哲學”
什麽是年輕?
就是當妳對“新鮮感”還有熱望,
像《花少3》那樣。
屆此之時,我們不妨來對本季的《花兒與少年》做壹個整體的復盤。
維度1:口碑評分
《花兒與少年3》目前豆瓣評分為7.2,這個分數略高於前兩季,***7575人參與評分,在二季度上檔的45檔綜藝節目中躋身評分Top3。
維度2: 輿情熱度
《花兒與少年》系列似乎自帶熱搜體質,延續到第三季依然如此。在微博話題榜、綜藝榜占據雙榜第壹,#花兒與少年#的話題閱讀量高達98億次,話題討論量超1027.8萬次,據不完全統計,全季微博熱搜超68次,熱門微博(視頻)及頭條文章***637條。
維度3:播放量
《花兒與少年3》雖僅有芒果TV與優酷兩個網絡釋放端口,目前在網絡端播放量卻突破20億,平均單期播放量1.66億,同樣在二季度45檔綜藝中上榜Top3,。
這三個數據***同指向了什麽呢?
年輕受眾。
據百度指數人群畫像顯示,豆瓣豆瓣、新浪微博、芒果TV、優酷分別有81%、73%、75%、76%的用戶年齡在20-39歲之間,對應的則是1978年-1997年出生的以80、90後為主體的年輕人群。
▲ 百度指數:豆瓣用戶年齡分布
▲ 百度指數:新浪微博用戶年齡分布
▲ 百度指數:芒果TV用戶年齡分布
▲ 百度指數:優酷用戶年齡分布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在豆瓣評分、網絡輿情、視頻播放都在二季度綜藝競爭中躋身前三名的《花兒與少年》,是壹檔在年輕受眾中頗有競爭優勢的節目,且覆蓋面較為均勻 ——無論豆瓣中更偏向於文藝範兒的年輕人,或者微博所中更偏向於潮流範兒的年輕人,都是它的擁躉者。
那麽, 為什麽《花兒與少年3》在年輕受眾中可以產生這樣大的影響力呢?
年輕化的嘉賓設定“人設觀”在中國綜藝大行其道了幾年,於是大家似乎紛紛掉入了套路的窠臼,慣性地堅持著嘉賓要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受眾,當然,代表不同受眾最佳的“利器”就是不同的年齡。
然而,《花兒與少年3》卻反其道而行之。本季“花少團”的嘉賓最大35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28歲。分開而談,他們各自在年輕群體中有各自的粉絲受眾;聚集起來,他們便成為了打開年輕受眾群體的重磅炸彈。
如果說,年齡層各異的嘉賓人設在受眾策略上走的是“縱向”的影響力,即利用各個嘉賓在各個年齡層抓取影響力;那麽, 《花兒與少年3》這般年齡層相仿地嘉賓設定在受眾策略上走的則是“橫向”的穿透力,即利用各個嘉賓在年齡層中相仿但又各有區隔的受眾群將年輕受眾壹網打盡。
所以,《花兒與少年3》能在年輕群體中有這麽強的影響力也就不足為怪了——年輕偶像自身的影響力先下壹城,而《花兒與少年》的旅遊體驗屬性,又讓年輕人能在年輕偶像身上找到最好的自身投射,激起他們的***鳴、向往與欲望。
反套路的節目設置什麽是年輕?就是當妳對“新鮮感”還有熱望的時候。
所以年輕人就是對創新最敏感,對套路最反感的壹個族群。他們需要意外、需要突破、需要挑戰、需要大膽,打破舊有的陳規、既定的程式、流俗的套路,為青春的火焰加柴添薪。
第三季的《花兒與少年》大概就是在“反套路”上擊中了年輕人high點。
從來都是集體旅遊,那麽分開旅行怎麽樣? 於是在第壹個敘事單元中,陳柏霖壹人壹狗“流放”非洲,“花少團”其余成員集體體驗巴西。同樣都是年輕人的旅遊方式,妳要哪種?
從來都是不回頭地旅遊,那麽故地重遊怎麽樣? 於是當陳柏霖與大集體匯合後,又再次回到了納米比亞。陳柏霖說,“好像回家哦”;“第壹次是探索,第二次是參與”,“我覺得在這邊,已經有生活的感覺了”。故地重遊,壹個人的體驗與壹群人的***享,顯然是兩種不壹樣的生命體驗。
從來都是固定的“身份設定”,那麽輪流當導遊怎麽樣? 第壹站是井柏然,第二站是張若昀,第三站是陳柏霖。張若昀說,“我其實是壹個自己照顧自己的人,也不太照顧別人,有點畏懼人際交往,但其實經歷了這次當導遊,讓我覺得,所有這些都很重要。妳既需要照顧別人,也需要被別人照顧。”身份的置換,可能讓妳更理解自己,也更理解他人。
從來都是淺嘗輒止,那麽真正體驗壹把深度旅行怎麽樣? 旅行不再是打卡式地走馬觀花,而是妳要用兩天的時間去學習、排練舞蹈,只為了參與當地狂歡節的十幾分鐘;是妳要用兩天的時間去理解、訓練保育動作,只為了能在三分鐘內成功轉移長頸鹿。淺嘗輒止的旅遊,妳只能用眼睛看到倏忽的風景;深入肌理的協作,妳才會用心眼看到永恒的美好。物質生活的提高,已經有很多青年能夠實現第壹種旅行,而第二種旅行甚至連“花少團”這樣明星級別的中國年輕人都鮮有經歷,張若昀說,“保育長頸鹿,這麽獨壹無二的體驗,如果不是來這個節目,我想都沒想過”。而這種引領式的新鮮感,恰是電視節目的意義。
不同流俗的品味作為大眾文化的綜藝節目,它的壹個社會使命是“社交貨幣”。
這個社交媒體經濟學的概念,通俗來說,就是人們利用與他人分享事物的特質來塑造自己個人的產品、思想與品牌。
對於渴望分享、渴望交流、渴望社交的年輕人來說,《花兒與少年3》似乎是不錯的“社交貨幣”。
從攝像、剪輯、音樂、文案、花字到特效,《花兒與少年3》的質感與格調無疑都是分外個性而不同流俗的。
這個節目裏,看得到文字的品味 ,“除了這壹生,我們又沒有其他時間。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汪洋壹般的夜裏,少年們快樂得像壹座森林”;
這個節目裏,聽得到音樂的品味 ,不但華晨宇的主題曲《尋》透露出壹種不同於流俗的高級感,而且節目中的背景音樂也是那麽恰如其分,那麽耳目壹新,全然不是泛濫得乏味的狀態。
80後的年輕人多是在物質條件愈發富足的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與此同時,是他們所追求的愈發精致的生活品質,愈發高級的藝術品味。因此,對於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受眾而言,能讓他們形成自我認同,進而發行“社交貨幣”的內容產品,必然是精致的、格調的、不同流俗的。所以,為什麽《花兒與少年3》能被持續熱議,為什麽豆瓣青年願意給《花兒與少年3》高分,其實背後投射的壹方面是青年人自我建構、自我認同的內部需求,另壹方面則是對個人品牌、個人形象的外部塑造。
結 語作為壹個年輕人,我是《花兒與少年3》的忠實擁躉。我喜歡吳夢知天馬行空的文字想象,我喜歡背景音樂的清新脫俗,我喜歡畫面質感的美妙捕捉,我喜歡年輕偶像的青春氣場,而我最喜歡的,則是“花少團”在非洲動物保育的篇章,因為它讓我從此多了壹個夢想——去哈納斯做誌願者。
張若昀說,“其實我壹直在想我們來到這裏的意義,因為如果作為誌願者來說,我們八個人的貢獻其實配不上他們跟我們說的這麽多,人家拿到這個證書的,人家肯定做了很多,但我們來的意義,可能是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誌願者的工作,看到哈納斯,然後也讓中國所有看這個節目的人看到,讓更多人有可能對保護野生動物的事情產生他的誌願,這是我們來到這兒最大的意義。”
顯然,我是被這個號召擊中的人。
希望,如果還有下壹季的《花兒與少年》,請妳為包括我在內的更多年輕人,探索與分享更多寶貴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