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無名文言文閱讀
原文
天後時,嘗賜太平公主細器寶物兩食盒,所值黃金百鎰。公主納之藏中,歲餘盡為盜所得。公主言之天後,大怒,召洛州長史,謂曰:“三日不得盜,罪死。”長史懼,謂二縣主盜官曰:“兩日不得賊,死。”尉謂吏卒遊僥曰:“壹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史座遊僥懼,計無所出,衢中遇湖州別駕蘇無名,素知其能,相與請之至縣。尉降階問計,無名曰:“請與君求對玉階乃言之。”於是天後問曰:“卿何計得賊?”無名曰:“若委臣取賊,無拘日月,且寬府縣令不追求,仍以兩縣擒盜吏卒,盡以付臣,為陛下取之,亦不出數日耳。”天後許之。無名戒吏卒緩至月餘。值寒食,無名盡召吏卒約曰:“十人、五人為侶,於東門、北門伺之,見有胡人與黨十餘,皆衣缞绖相隨,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報。”吏卒伺之,果得,馳白無名曰:“胡至壹新冢設奠,哭而不哀,既徹奠,即巡行冢傍,相視而笑。”無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盡執諸胡而發其冢,剖棺視之,棺中盡寶物也。奏之,天後問無名:“卿何才智過人,而得此盜?”對曰:“臣非有他計,但識盜耳。當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時,臣見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處。今寒食節拜掃,計必出城,尋其所之,足知其墓。設奠而哭不哀,則所葬非人也,巡冢相視而笑,喜墓無損也。向若陛下迫促府縣擒賊,賊計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緩,故未將出。”天後曰:“善。”贈金帛,加秩二等。
譯文
武則天掌權時,曾賜給太平公主兩盒細軟寶物,價值黃金百鎰。太平公主把它放在儲藏室裏,到年底時,這些珍寶全被盜賊偷去了。太平公主把這件事報告武則天,武則天大怒,把洛州的長史找來,對他說:“三天裏面抓不到盜賊,便處死妳。”長史害怕,對下屬兩縣主管捕盜的官員說:“兩天之內抓不到盜賊,便處死妳們。”捕盜官對差役說:“壹天內定要抓獲盜賊,如果抓不到,先處死妳們。”差役們很害怕,又想不出什麽計謀。
這天,碰巧在路上碰到湖州別駕蘇無名,因為早就聽說他很能幹,差役們便把他請到縣裏。捕盜官恭敬地走下臺階來向蘇請教。蘇無名說:“請和妳壹起到皇宮去才能說。”
到了宮裏,武則天問道:“妳用什麽方法抓獲盜賊?”蘇無名說:“如果委托我抓賊,不能限定日期,並且還要寬限府縣官員,不要讓他們急著追捕,同時把原來兩縣捕盜的官員和士卒,全部交給我使喚,我替陛下抓盜賊,也用不了幾天功夫。”武則天答應了他。
蘇無名告訴官員士卒,抓賊的期限可以放寬壹個多月。到了寒食節那天,蘇無名召集官員士卒吩咐說:“妳們十人壹群,五人壹夥,到東門、北門去等候,如果看到胡人和十幾人成壹夥,都穿了喪服,出了城門到北邙墓地去,妳們就跟上他們,把情況來報告我。”官員士卒在城門等候,果然見到胡人,便按照蘇無名的吩咐跟蹤他們,回來報告蘇無名說:“胡人到壹個新墳設祭,但哭得不悲傷,撤祭後,他們繞著墳墓走,還相對而笑。”蘇無名高興地說:“寶物找到了。”便命令官員士卒,把胡人全部抓起來,然後掘開墳墓,打開棺材壹看,棺材裏面全是寶物。
破案後蘇無名奏告武則天,武則天問蘇無名說:“妳怎麽才智如此過人,輕易抓到盜賊呢?”蘇無名回答說:“臣沒有什麽好辦法,不過能識別盜賊罷了。臣到京城的那天,正是這批胡人出葬的時候,臣壹看就知道他們是偷盜,只是不知道埋藏東西的地方。今天寒食節是拜掃墳墓的日子,臣估計他們壹定要出城,就盯住他們要去的地方,就可以知道藏物的地方了。胡人設祭,但哭得不悲傷,這說明葬的壹定不是人,他們又繞著墳墓相對而笑,這是因為墳墓沒有損壞而高興。假如當初陛下緊逼著府縣抓盜賊,盜賊狗急跳墻,壹定會取出寶物逃跑。如果不加追查,他們自然也放松下來,所以沒有把珍寶取出來。”武則天說:“好極了。”賜給蘇無名金帛,並加恩晉升二級。
謝謝望采納
2. 求壹篇文言文的解釋沒有標題沒有寫選自開頭是天後時,嘗賜太平公主原文 天後時,嘗賜太平公主細器寶物兩食盒,所值黃金百鎰。
公主納之藏中,歲餘盡為盜所得。公主言之天後,大怒,召洛州長史,謂曰:“三日不得盜,罪死。”
長史懼,謂二縣主盜官曰:“兩日不得賊,死。”尉謂吏卒遊僥曰:“壹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史座遊僥懼,計無所出,衢中遇湖州別駕蘇無名,素知其能,相與請之至縣。尉降階問計,無名曰:“請與君求對玉階乃言之。”
於是天後問曰:“卿何計得賊?”無名曰:“若委臣取賊,無拘日月,且寬府縣令不追求,仍以兩縣擒盜吏卒,盡以付臣,為陛下取之,亦不出數日耳。 ”天後許之。
無名戒吏卒緩至月餘。值寒食,無名盡召吏卒約曰:“十人、五人為侶,於東門、北門伺之,見有胡人與黨十餘,皆衣缞绖相隨,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報。”
吏卒伺之,果得,馳白無名曰:“胡至壹新冢設奠,哭而不哀,既徹奠,即巡行冢傍,相視而笑。”無名喜曰:“得之矣。
”因使吏卒盡執諸胡而發其冢,剖棺視之,棺中盡寶物也。奏之,天後問無名:“卿何才智過人,而得此盜?”對曰:“臣非有他計,但識盜耳。
當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時,臣見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處。今寒食節拜掃,計必出城,尋其所之,足知其墓。
設奠而哭不哀,則所葬非人也,巡冢相視而笑,喜墓無損也。 向若陛下迫促府縣擒賊,賊計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緩,故未將出。”
天後曰:“善。”贈金帛,加秩二等。
譯文 武則天掌權時,曾賜給太平公主兩盒細軟寶物,價值黃金百鎰。太平公主把它放在儲藏室裏,到年底時,這些珍寶全被盜賊偷去了。
太平公主把這件事報告武則天,武則天大怒,把洛州的長史找來,對他說:“三天裏面抓不到盜賊,便處死妳。”長史害怕,對下屬兩縣主管捕盜的官員說:“兩天之內抓不到盜賊,便處死妳們。”
捕盜官對差役說:“壹天內定要抓獲盜賊,如果抓不到,先處死妳們。”差役們很害怕,又想不出什麽計謀。
這天,碰巧在路上碰到湖州別駕蘇無名,因為早就聽說他很能幹,差役們便把他請到縣裏。捕盜官恭敬地走下臺階來向蘇請教。
蘇無名說:“請和妳壹起到皇宮去才能說。” 到了宮裏,武則天問道:“妳用什麽方法抓獲盜賊?”蘇無名說:“如果委托我抓賊,不能限定日期,並且還要寬限府縣官員,不要讓他們急著追捕,同時把原來兩縣捕盜的官員和士卒,全部交給我使喚,我替陛下抓盜賊,也用不了幾天功夫。
”武則天答應了他。 蘇無名告訴官員士卒,抓賊的期限可以放寬壹個多月。
到了寒食節那天,蘇無名召集官員士卒吩咐說:“妳們十人壹群,五人壹夥,到東門、北門去等候,如果看到胡人和十幾人成壹夥,都穿了喪服,出了城門到北邙墓地去,妳們就跟上他們,把情況來報告我。 ”官員士卒在城門等候,果然見到胡人,便按照蘇無名的吩咐跟蹤他們,回來報告蘇無名說:“胡人到壹個新墳設祭,但哭得不悲傷,撤祭後,他們繞著墳墓走,還相對而笑。”
蘇無名高興地說:“寶物找到了。”便命令官員士卒,把胡人全部抓起來,然後掘開墳墓,打開棺材壹看,棺材裏面全是寶物。
破案後蘇無名奏告武則天,武則天問蘇無名說:“妳怎麽才智如此過人,輕易抓到盜賊呢?”蘇無名回答說:“臣沒有什麽好辦法,不過能識別盜賊罷了。臣到京城的那天,正是這批胡人出葬的時候,臣壹看就知道他們是偷盜,只是不知道埋藏東西的地方。
今天寒食節是拜掃墳墓的日子,臣估計他們壹定要出城,就盯住他們要去的地方,就可以知道藏物的地方了。胡人設祭,但哭得不悲傷,這說明葬的壹定不是人,他們又繞著墳墓相對而笑,這是因為墳墓沒有損壞而高興。
假如當初陛下緊逼著府縣抓盜賊,盜賊狗急跳墻,壹定會取出寶物逃跑。 如果不加追查,他們自然也放松下來,所以沒有把珍寶取出來。”
武則天說:“好極了。”賜給蘇無名金帛,並加恩晉升二級。
謝謝望采納。
3. 王拱辰文言文閱讀答案譯文供參考:王拱辰,字君貺,開封鹹平人。
原名拱壽,十九歲時考取進士第壹名,仁宗賜名“拱辰”。任懷州通判,直集賢院,歷任鹽鐵判官、修起居註、知制誥。
慶歷元年(1041)為翰林學士。 契丹使者劉六符曾對賈昌朝說“:壹條界河有什麽險要可言?乘壹葉小舟就可以渡過來,將士們投下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萬個裝滿沙土的袋子放在上遊,隨時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將這壹問題同拱辰討論,拱辰說“:打仗總是要搞陰謀的。
對方果然能這麽辦,不應該告訴我們,這必然是在說大話。設置險阻保衛國家,先王就是這樣幹的,祖宗也是利用險要地形抵禦敵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劉六符來,要求宋割讓關南十縣,並指責當年太宗伐燕是無理取鬧,師出無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該怎樣對答才好。
拱辰說“:當年王師征河東,契丹既已同我們互通往來,卻又襲擊石嶺關以支援河東反賊。太宗生氣,於是回師伐契丹,怎能說沒有道理?”於是寫回書說:“先有石嶺關的交鋒,後來才有薊門之役。”
契丹得到答復後,恢復了和好。仁宗高興地對大臣們說“:若不是拱辰熟悉歷史,還真難答復啊。”
拱辰又代理開封知府,任禦史中丞。夏竦當上了樞密使,拱辰說:“夏竦主持西部邊務時,沒有什麽建樹,無功而還。
現在讓他主持國家的兩大最高軍、政機構之壹,怎樣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當面爭執,言辭激烈。皇帝沒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牽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後聽了他的話,夏竦離職。又說:“滕宗諒在慶州所作所為違背了法度,而僅僅降級調任虢守,恐怕以後邊臣都會像他壹樣了。
應該施以重罰。”皇上沒有聽從,他就請假回家,請求降職降級。
於是皇上將滕宗諒調到嶽州,命令拱辰繼續負責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見皇帝時,皇帝說“:妳們這些參謀官,各陳己見就可以了,不要以為朝廷沒有采納妳們的某壹建議就是壓制妳們,而輕易地離職,沽名釣譽。
從今以後妳們覺得應該說的,就盡量說出來,不要有所回避。” 僧紹宗以鑄佛像為名欺騙老百姓,京城居民爭相將金子投入煉爐中,後宮也出錢幫助他。
拱辰說“:西部連年派兵駐守,我們卻將財費用於不該用的地方,這會導致軍心動搖,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紹宗的這壹活動。
蘇舜欽在進奏院時宴請賓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勸蘇的下屬魚周詢、劉元瑜舉報這件事。結果蘇、王被貶謫到遠方,壹起宴會的人都被驅逐到地方上去了。
當時執政大臣是杜衍、範仲淹,他們對傳統規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欽、益柔都是範仲淹推薦提拔上來的,舜欽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這個機會搞翻了這批人,當時輿論很是瞧不起拱辰的為人。
後又以翰林學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為推舉富民鄭旭不當,出任鄭州知州,又先後遷任澶、瀛、並三州。
幾年後歸來,任學士承旨兼侍讀。皇上在邇英閣存放《太玄經》和占卦用的蓍草,對拱辰說“:我常研讀這些。
妳也了解這些嗎?”拱辰作了回答,並說:“希望陛下註意儒家的經典《六經》,再以記錄歷代興衰盛亡的史書為輔助就夠了,這些雜書不足以為學。”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與契丹主在混同江會面,壹塊兒飲宴釣魚。契丹主每次釣到魚,必定替拱辰斟酒,親自彈奏琵琶助酒興。
又對其丞相說:“這位是南朝的少年狀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別厚待他。”回來後,禦史趙扌卞認為他的行為不合禮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為例來要求我們,我們又怎樣拒絕呢?”湖南轉運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顓賤價強買死商人的珠寶,罪行敗露後被抓,拱辰將全部珠寶都賄賂給了後宮,趙扌卞也壹並彈劾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趙扌卞說:“宣徽之職位,本來是給有功勛的人的,只有前任執政大臣和節度使才能獲得此職位,拱辰怎麽能汙辱這壹職務呢?”於是讓他以端明殿學士身份知永興軍,先後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書。 神宗即位後,照資格拱辰應轉任仆射,歐陽修以為仆射是宰相級別,不應按資排輩,只任命他為太子少保。
熙寧元年(1068),又召他回來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討厭他老同自己作對,趁兩位宰相有事之機,趕他去管應天府。
八年(1075),入朝見皇帝,任中太壹宮使。 元豐初年(1078),轉任南院使,賜給他金方團帶。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軍節度使。三路長官編制老百姓的戶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訓導,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盜匪。
郡縣官隱瞞這些情況,不敢上報。拱辰毅然上書指責其弊端“:不僅僅老百姓的物質利益大受損害,而且耽誤他們的務農時間,這是在用法律來迫使他們犯罪。
他們逐漸演化為大盜的征兆已經可以看出來了。縱然不能全部廢除這些辦法,也應該讓那些最窮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於受害,緩和壹下形勢。”
當權者指責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說:“這是老臣在盡忠報國啊。”接連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於是第五等戶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遷任彰德節度,加封檢校太師。
這年死去,終年七十四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懿恪”。
4. (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答案小題1B小題2D小題3C小題4(1)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拄著木杖帶上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到達南岸。
(2) 只要自己心中不覺得慚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山林之間。這就是子瞻在這裏感到快樂的原因。
答案解析小題1“適”應是“到”的意思。小題2兩個“而”都表示承接關系;於:在 / 被;以:因為 / 用;其:它的 / 難道;小題3這並不暗合建亭的意圖,同時表達的應是“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小題4略文言文參考譯文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房居住。 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裏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
它們背靠山梁,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樹叢中,寂漠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就拄著拐杖,帶著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直奔南山而來。
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遊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後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壹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遊覽者壹定會在此休息。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雲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出來。
平地上有壹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遊客。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
子瞻每次壹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壹天,來了壹陣暴風雷雨,其中壹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擴大。
子瞻與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而笑,說道:“這大概是(老天爺)想成全我們重修亭臺的事情吧?”於是大家壹起重修了壹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後,西山的勝景才算完備了。
子瞻對這件事極為高興。從前我年輕時,跟隨著子瞻遊覽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嘗不是帶頭提起衣服卷起褲腳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子瞻就總是為這事成天不愉快。
有時他壹個人飄然獨遊,悠閑自在地在泉石上漫遊,采摘著樹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著落在山溝中的果子,從溪中舀取水來喝,看到他這樣子的人往往把他當成神仙壹般的人物。其實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
而當他稱心如意的時候,(覺得)萬事萬物都不能換取這種快樂;到了他興盡的時候,又沒有不感到吃驚,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飯,五花八門的菜肴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壹飽肚腹,而吃下去後,那些事物(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食物)同樣變成了腐臭的東西,有誰還會去管哪道菜對人有益,又哪道菜對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覺得慚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山林之間(盡情享受它)。
這就是子瞻在這裏感到快樂的原因。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15分)武昌九曲亭答案小題1D小題2C小題3B小題4(1)(2分)蘇軾就拄杖帶著酒,乘小舟,橫江南渡。
(2)(2分)這是(老天爺)想用(這種方式)成全我們重修亭臺的事情吧?於是大家壹起重修了這座亭子。 (3)(2分)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答案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易:替換,換取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能力層級為理解B。小題2試題分析:③⑥句不屬於“適意而樂”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能力層級為C。小題3試題分析:宜為“子瞻”不覺得到齊安已經很久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小題4試題分析:註意重要的文言現象:(1)杖:動詞,拄杖。
南:名詞活用為動詞,南渡。(2)省略句:以(之)。
營:重修。(3)為:治理。
為……所:被。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參考譯文: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廬居住。
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裏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它們背靠山梁,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同“櫟”)樹叢中,寂寞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
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蘇軾就拄杖帶著酒,乘小舟橫江南渡。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遊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後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壹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遊覽者壹定會在此休息。
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雲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出來。 平地上有壹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遊客。
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子瞻每次壹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
壹天,來了壹陣暴風雷雨,其中壹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擴大。 子瞻與朋友們進山看了看,相視而笑,說道:“這是(老天爺)想以(此)來成全我們重修亭臺的事情吧?”於是大家壹起重修了壹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後,西山的勝景才算完備了。子瞻對這件事極為高興。
從前我年輕時,跟隨著子瞻遊覽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嘗不是帶頭提起衣服卷起褲腳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子瞻就總是為這事成天不愉快。有時他壹個人飄然獨遊,悠閑自在地在泉石上漫遊,采摘著樹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著落在山溝中的果子,從溪中舀取水來喝,看到他這樣子的人往往把他當成神仙壹般的人物。
其實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 而當他稱心如意的時候,(覺得)萬事萬物都不能換取這種快樂;到了他興盡的時候,又沒有不感到吃驚,自我嘲笑的。
好比喝酒吃飯,五花八門的菜肴擺在面前,總之是為了壹飽肚腹,而吃下去後,那些事物(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食物)同樣變成了腐臭的東西,有誰還會去管哪道菜對人有益,又哪道菜對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覺得慚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責,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這山林之間(盡情享受它)。 這就是子瞻在這裏感到快樂的原因。
6.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問題1.(1)拄著竹杖;
(2)問候,慰問;
(3)到……去;
(4)美景。
2.C
3.(1)他們壹直走到深山的盡頭,直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休息。
(2)在那裏有壹座廢棄的亭子,它的遺址很狹小,不足以容納眾多遊客。
4.B
5.本文與《前赤壁賦》主旨相同處在於都表現了壹種身處逆境卻依然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不同處:《前赤壁賦》是將短暫的人生置於浩渺宇宙與歷史長河之中,表現出壹種隨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態度;同時還在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主旨的背景宏闊深遠。而本文除表現壹種曠達的人生態度之外,也隱含了對蘇軾於逆境中依然保有興廢利眾,有所作為的人生態度的贊許。(對兩篇文章的不同處,學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壹點即可。)
7. 答蘇大邁書翻譯拜托,急用,謝謝翻譯頓首閣下:很榮幸妳來信寫了許多(求學的感受),看妳自己說的從求學到做官,便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
我私下裏觀察到妳做學問的態度很誠懇,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難以得到老師和朋友了,又缺少讀書的時間,但其實人壹生究竟什麽時候才能得到自由自在充裕的閑散時間呢?孔子說道:“三個在壹塊兒行走的人,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 ”,這正是在州縣為官的求學的方法。
讀書的時間,也可以取自於(外出途中的)馬上、車內。大凡讀書的方法,要以經學為主,經術學問深厚了的話,那麽看史書就很容易分辨人是賢能還是沒德才了,平時碰到壹些或得或失的事情,也能很容易辨明了。
再就是讀書應該先務求精通而不求廣博,在學有余力的基礎上才能揮灑自如(擴展閱讀面)。 憑閣下父親蘇軾與叔父蘇轍兩位大人的的學問橫跨天下而少有,妳應該從他們那兒學到很多了,我在這兒又重復這些,這可算得上運水送給河伯了。
(只因為)私下看到妳的論述十分入理,是難得的人才,我就是因此希望妳能像雪後松柏壹樣經得去嚴峻的考驗來彰顯品德這樣壹個意思啦。 公務繁忙,回信很不盡禮,請閣下多多珍重! 精辟闡述: 凡讀書法,要以經為主,經術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
又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余力乃能縱橫。 原文答 蘇 大 邁① 書 黃 庭 堅 頓首:辱書勤懇千萬,觀所自道從學就仕,而知病所在,切②窺公學問之意甚美,顧既在官,則難得師友,又少讀書之光陰,然人生竟何時得自在飽閑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師”,此居壹州壹縣求師法也。
讀書光陰,亦可取諸鞍乘③間耳。凡讀書法,要以經為主,經術深邃,則觀史易知人之賢不肖,遇事得失,易以明矣。
又讀書先務精而不務博,有余力乃能縱橫④。以公家二父學術跨天下,公當得之多,輒復貢此,此運水以遺河伯⑤耶?蓋切觀公所論極入理,人才難得,故相望於後雕雪霜⑥之意耳。
治行匆匆,奉書極不如禮,千萬珍重。 ——————《山谷集》 註釋:①蘇大邁:蘇軾長子,名邁,曾任韶州仁化令。
②切:同“竊”,私下裏。③鞍乘:馬上、車內。
④縱橫:揮灑自如。 ⑤河伯:傳說中掌管江、河的神。
⑥後雕雪霜:《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以寒冬方顯松柏本性喻嚴峻考驗方知君子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