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母親在中美教育之間的選擇》讀後感
通讀全書,覺得作者的對於中美的教育還是比較客觀的評價,她並不是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全是優點,中國的教育就壹無是處,而是比較了中美教育各自的優缺點。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美國的教育更多的是鼓勵型的,老師拿著放大鏡找學生的優點,每個學生在老師眼裏都是天才,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學校,學生的地位是最高的,老師對家長也是非常的客氣。美國的學校壹般都是小班教學,班級也就20位左右的學生,美國的公立小學,更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教授的知識很簡單。美國的小學是孩子的天堂,作者的兒子在國內上學時,很害怕上學,但是,到了美國,變得很喜歡上學。美國的小學課堂,比較符合孩子玩的天性,他們也不要求學生要端坐的教室,不能隨便走動或說話,他們比較隨意壹些。老師教授的內容也比較隨意,老師想到什麽就可以教什麽,沒有壹個大綱的規定。小學的上課時間也很短,下午3點就放學了,上課的時候體育課的時間比較多。而且美國的假期也很多,因此學生在學校上課的時間相對國內要少。
作者也提到,美國小學的基礎教育的缺點,學校教授知識太少,只要孩子在學校玩得開心就好,知識教育比較少,也沒有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壹些精英階層更願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美國私立學校總體的教育質量要比公立學校更好壹些。此外,孩子3點就放學,12歲以下的小孩不能獨自壹個人呆在家裏,所以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小孩。美國有些家庭有好幾個小孩,有些媽媽盡管有很好的學歷,也在家做全職媽媽照顧小孩。
作者客觀得分析了美國教育所需要的土壤,美國教育是符合美國的國情的。但不壹定符合中國的國情,所以,我們不可能照搬美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資源匱乏很多,學生的人數也很多,壹個班要有50-60個學生,老師根本就沒有精力來壹壹照顧這麽多學生。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批評式的,學生害怕老師。中國,在學校裏,老師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不是學生地位最高。
此外,作者覺得中國的小學教育更適合女孩子,壓抑男孩子的天性。而美國的小學教育順應男孩子的天性。男孩子天生好動,精力旺盛,讓他壹動不動得坐在教室裏上壹天課,真的是蠻壓抑他們的天性。
不管是美國教育還是中國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要。美國公立學校的基礎教育不紮實,所以,很多亞裔家長會自己給孩子補課或者請家教給孩子補課,條件更好的就上私立學校。父母的性格和行為方式也潛移默化得影響著孩子。
美國少女媽媽的比例挺高的,在中學就有育嬰室,壹些十五六歲的少女就已經成為媽媽了。這在國內是無法想象的。在國內,大部分十五六歲的男生女生連拉拉小手都不敢吧,學校老師家長都禁止孩子早戀。
作者在美國生活了壹段時間,遇到壹些在國內非常優秀的華人,比如,在國內是知名的教授,到了美國之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先在餐館裏打工,有些人就壹直在餐館裏打工,有些運氣好的,能找到體面的工作。書中,作者的朋友夏先生是運氣比較好的,是研究所的科學家,而夏先生在國內的同事徐先生就運氣沒那麽好,最開始在餐館打工,後來改成出租車生意。徐先生最開始是為了小孩的教育移民到美國,結果最後,丟掉了事業,也丟掉了心目中的孩子。
作者之前壹直在糾結是留在美國,還是回國,她反復地比較中美教育的優缺點,她不希望孩子成為“香蕉人”,但也無法下定決心回國。徐先生的故事,讓作者做出了決定,最後,作者還是回到了國內。父母陪著孩子壹起成長。
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孩子的觀點還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家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覺得家庭教育勝過學校教育。所以,不要覺得孩子去上學了,自己就可以甩開膀子,完全不管不顧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關鍵的。
《中國母親在中美教育之間的選擇》摘錄:
做美國小學生的老師,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在美國小學,學習是很快樂的事,不用擔心老師的批評,也沒有任何壓力。所學的知識點不多,學習的內容很簡單,壹般當堂就可以掌握,回到家也沒有更多的作業。
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美國的教育,會發現很多獨到的方面,也發現了體系中的壹些不盡人意之處。首先是美國小學過分重視學生的個性,課堂教學相當隨意,想到哪裏,學到哪裏,沒有壹個固定的大綱。
總體來說,美國小學***設有八大課程,它們分別是語言、數學、科學、社會研究、健康衛生、藝術、音樂、體育。
美國的教育壹種教育方法,讓孩子知道金錢是需要勞動去獲得,而不是輕易得到的。美國小學鼓勵孩子在假期裏每天幫助家長做適當時間的家務,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中國人在競爭中常常處於下風,中國人在北美競爭不過印度人。分析其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人的英語比我們中國人強。印度人比我們有更強烈占據管理高層的抱負和野心。有些印度人很善於同上級搞關系,他們的社交活動非常活躍。而語言不過關、不會搞社交、沒有做領頭人的興趣,是我們天生的缺點。
但兩個國家有壹點是相似的,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印度重視子女教育的程度,和中國家長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國的教育更有利於男孩子成長
在美國教學,我感覺美國的小學生比中國的小學生整體上更有自信。尤其是男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好壞,無論先天的資質怎麽樣,哪怕是最笨的孩子,在學校裏都過得非常開心,美國的教育更有利於男孩子成長,更容易培養出樂觀自信的男子漢。
而國內的教育卻認為學生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裏不動,知識最基本得要求。這對天性好動的男孩子來講,是壹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從生物學角度看,男孩子每天大約需要四次課外活動,而在我們的教育中,男孩能有壹次就算不錯了。當壹個男孩體內的每壹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八個小時的課,如果不這樣做,後果就很不妙。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我們的教育,就是給所有的學生穿上壹樣的鞋,然後讓他們走不通的路。”
只要我們尊重男孩的大腦,尊重男孩內在的成長規律和學習的意願,多鼓勵他們,我們的男孩就壹定能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美國教育存在不少問題
在美國從教,同時也做美國小學生的家長,我感覺美國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這點在美國的華裔家長很多深有同感。很多美籍華人都認為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比美國抓得好,不少人把子女送回祖國讀中小學,然後再回美國完成大學的學業。
在中美教育之間做比較,我認為美國公立的基礎教育過分放任和松散,學習應該抓得緊壹些,把基礎知識的難度加大。
而國內的基礎教育,可以適當把教材難度放低壹些,給孩子多壹些休閑和娛樂的時間,讓孩子有美好、值得懷念的童年。
美國私立學校嚴格的教育模式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孩子的教育是壹門大學問,要有耐心和恒心,還要有信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把孩子培養成人,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在中國有什麽樣的家長就有什麽樣的學生,同樣的事也發生在美國,孩子的成長和他的家庭是否註重教育又密切的關系。
這些成功的家長給孩子提供了壹個寬松、自由、自信、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還有因他們個人的成功,對生活的自信也傳達給了孩子,讓孩子自覺不自覺地學會自信地面對壹切。再加上重視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的方式得體,所以給孩子壹個好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才,非常重要。
大多數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在智力、體格等很多方面,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個人奮鬥是這些差距的根源。
美國的富有階層,對美國免費的公立教育存在諸多的不滿,並不放心任由孩子自己成長。他們不惜花費巨資,讓孩子接受最好的全方位教育,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的私立學校造就出精英階層。
可以這麽說,美國的私立教育引領者世界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潮流,為美國和世界培養了大量的傑出人才。美國的私立學校正指引著21世紀教育改進的道路。
美國的女子學校
美國的教育學家認為,單壹性別的學校更能夠使學生集中註意力專註於學習和所做的事情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單純,氛圍比較好。在歐洲和美國的歷史上真正的貴族學校都是壹些單壹性別學校,它們起源於天主教的理念,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歷練,現在的男校、女校都成了美國的精英學校。
全美最好的女子學校在康州,叫Westover School。Westover
School這所美國著名的女子學校,無論在學術上,還是體育競技比賽上,都居於美國頂尖學校之列。相對於混校來說,它們更註重對女性領導力以及未來作為女性精英的素質培養,在這點上是混校無法比擬的。因為混校不可能單獨為女生開設這樣的課程,此外壹些女性敏感的自我保護話題,在女子學校裏很受關註。這類學校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出女性精英。
從中國媽媽在美國受到的歧視,看美國的不平等
“中國媽媽”這個稱呼,在美國受到歧視,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原因。在美國人心中的種族歧視,並不像某些心底單純的中國人所期待的那樣消亡了。相反,種族歧視就像幽靈壹樣,在某些人的心中飄蕩著。“中國媽媽”這個詞語所含有的貶義意思,反映出壹些人心中的歧視雖然在表面上消失了,但在人們內心深處卻還很有市場。
華裔後代無根的尷尬
文化是壹種海洋,孩子淹沒在了美國文化的大海裏,從根本上變得不是夏老師所期待的那類人。孩子變成了當地人,他們除了基因是中國人以外,其余全部是美國的……但美國人卻認為他們是中國人,因為他們的黃皮膚和黑頭發。
在中國有限的教育資源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比學校的作用還大。如果孩子遇見解不開心結的事,有什麽想不開的地方,家長要用耐心幫助他排解壓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絕對是壹分耕耘壹分收獲。孩子就像壹粒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下生長,會有不同的結局。享受到充分陽光的種子,會獲得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最後長成參天大樹。沒有足夠生長環境的種子,也許只是壹顆羸弱的小苗,甚至還會營養不良,無法成才。同樣資質的孩子,如果教育資源不同,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將是巨大的。
中美之間教育的比較是壹個永遠都不會過時的話題,各自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們能做的是把兩種教育中的優缺點做比較,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