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當前世界地質工作發展趨勢及幾點思考

當前世界地質工作發展趨勢及幾點思考

劉 樹 臣

壹、對當前國內外地質工作總體形勢的基本判斷

地質工作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先行性和基礎性工作,在保障資源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工程基礎和防治地質災害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全球地質工作進入新壹輪快速發展時期

地質工作的發展隨著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發生周期性的變化,19 世紀 30 ~40 年代和 20 世紀 50 ~60 年代都曾出現過快速發展時期,自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地質工作逐漸走出低谷,近幾年更是進入了新壹輪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 19 世紀 30 ~4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需要大量開采礦產資源,並為各項建設提供地質信息,但這壹時期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地質填圖和礦產評價。20 世紀 50 ~ 60 年代,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現代地質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從整體認識地球,同時許多新方法、新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特別是對油氣資源的旺盛需求,掀起了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大發展的浪潮。這壹時期地質工作的重點是油氣地質、礦產地質、海洋地質等。20 世紀 70 ~ 80 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相繼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對資源消耗強度有所減緩,而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地質工作的重點由 “礦產型”拓展或調整為 “環境型”。國際地質調查機構隨之出現結構性調整,重新確定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將地質調查機構定位於科學研究和信息機構,為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服務,以美國地質調查局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在經歷了 “生死”考驗之後,重新確立了地質工作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得到了新的發展。

進入 21 世紀後,全球地質工作和礦業進入新壹輪的快速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 壹是能源和礦物原材料需求旺盛,資源成為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石油、金等為代表的礦產品價格飛速攀升,拉動地質工作和礦業快速發展; 二是礦產資源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全球礦產品貿易活躍,資源安全成為全球***同關註的焦點,國際礦業和地質工作合作與競爭並存、機遇與挑戰同在; 三是全球礦產勘查市場活躍,勘查投資迅速增加,新的儲量和重要礦床不斷發現,世界主要礦產保證程度提高,如石油和天然氣可采儲量在最近 10 年 ( 1996 ~2006 年) 都增長了 20% 以上,1995 ~ 2005 年,鐵礦石、銅、金儲量分別增長了61% 、54% 和 48% ; 四是高新技術引領世界地質工作,信息技術、現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技術、遙感技術廣泛應用。

2. 我國地質工作總體上與全球地質工作發展同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日趨旺盛,地質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國務院 《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出臺,危機礦山找礦計劃和地質勘查基金等的實施,使我國地質工作總體上與全球地質工作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態勢。可以概括為: 地質工作正在走出低谷,地勘經濟快速發展,礦業行業利潤增長迅速; 地質找礦深受重視,勘查投入主體多元化,勘查經費快速增長; 礦產勘查新發現不斷,儲量有新的增長,國內礦產生產和供應能力增強; 地質工作融入地方,與經濟社會的聯系更加密切,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礦業總體走向繁榮,地質工作進入了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正是由於地質勘查投資的大幅增長,中國重要礦產的儲量最近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01 ~2006 年,中國 45 種查明資源儲量的主要礦產中,36 種礦產儲量增長,45 種主要礦產中查明資源儲量增長的占80%。其中,煤炭查明資源儲量增長 13. 7%,石油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增長 12. 6%,天然氣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增長63. 6% 。基本扭轉了本世紀初期出現的儲量入不敷出的局面。

礦產品生產增長加速,國內供應能力增強。全國壹次能源生產總量由2001 年的 12. 09 億噸標準煤增加到 2006 年的 22. 1 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 12. 8%; 同期壹次能源消費總量由 13. 09 億噸標準煤增加到 24. 6 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13. 4% 。石油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天然氣產量連續 3 年增長幅度在 20% 左右,帶動了我國清潔能源的發展和利用。2006 年,全國主要礦產品生產繼續較快增長,其中,氧化鋁、鐵礦石、天然氣、生鐵、鋼材、粗鋼、10 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等增幅均高於全國工業生產增幅。壹些主要消耗鋼材、銅、鋁等行業,如汽車、工程機械等增長幅度均在 20%以上,繼續拉動主要礦產品需求擴大。鐵礦石價格連續大幅上漲,刺激了國內鐵礦行業的投資和開發,鐵礦石產量大幅度上升,遠高於同期粗鋼產量。2006 年,我國鐵礦石和粗鋼累計產量分別為 5. 88 億噸和4. 23 億噸,同比分別增長 38. 0% 和 19. 7% ,其中鐵礦石產量增幅比 2005 年上升12. 7 個百分點,大量低品位和超貧鐵礦的開采利用,有效地緩解了我國鐵礦石供應緊張的狀況。

但是,地質工作發展存在的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功能不強和人才缺乏等實質性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地質工作體制仍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難以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難以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地質工作作為資源基礎、環境基礎、工程基礎的多功能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從下文所述世界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中可以得出壹些啟示。

二、世界地質工作發展的基本態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迅速增長,資源產品需求旺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對地質工作影響巨大,致使世界地質工作的驅動機制、運行體制、主要任務、技術手段、服務意識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總體趨勢表現為: 需求驅動、領域拓寬、技術先導、服務優先、政企合力、大小分工。

1. 需求驅動———公益性地質工作驅動機制由供給驅動型向需求驅動型轉變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以來,各國地質調查工作的驅動機制逐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供給驅動型轉變為需求驅動型: 以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為目的,以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提出的新要求為基點,以國家需求為主導、社會需要為動力。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提供全面的地質信息和產品。

以往的地質調查工作基本上是 “供給驅動型”,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根據自己擁有的技術、人才和設備等能力,提供相應產品, “用戶”的需求從屬於地質調查人員的條件和能力等。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成果的表達形式,都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像英國、美國等工業化國家或傳統地質工作發源的國家,在地調機構成立百年後,傳統地質工作的社會作用正在削弱,傳統地質領域的投資不斷萎縮,這正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至世紀末世界地質工作不景氣的根本原因。為此,各國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及時轉變驅動機制,從自己能做什麽就做什麽的供給機制,轉變為社會要求什麽、用戶需要什麽就做什麽的驅動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和體現地質工作的價值,以求得到政府的支持、社會的承認。

現在,用戶的需求決定了地質工作的重點和方向,世界多數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定位於地學研究和信息機構,主要任務是: 基礎地質 ( 調查和研究) ,礦產資源 ( 包括油氣等) 調查評價,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資源管理和地球管護。這實際上是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面對壓力和挑戰而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

2. 領域拓寬———地質工作涉及領域不斷拓展,從以找礦為主的礦產資源型,轉變為兼顧資源與環境保護、災害減輕的資源與環境並重的社會型

地質工作重點發生變化,特別是發達國家正由礦產資源型拓寬或轉向社會 -環境型,越來越關註環境問題。地質學向 “大地學、大資源、大環境”方向發展,不斷擴展研究方向及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

工作重點向環境和災害領域拓展。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各種需求,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的工作重點正在發生變化,災害地質、城市地質、水文地質等迅速發展。如美國地質調查局工作重點轉移的戰略思想是: 從以往重點研究調查非再生資源轉移到水文和災害等方面,把重點放在經過精心挑選的 7 項工作上,即水量和水質、災害、地理和制圖信息、環境汙染、土地和水的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傳統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以資源技術評價為主,轉變為環境評價、技術評價和經濟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為了保證美國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供應,美國國會責成地質調查局制定國家礦產資源調查計劃,其目標不僅要解決 21 世紀礦產資源供需問題,而且要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與土地利用方面的問題。該計劃明確是壹項可供國家土地利用、環境保護與礦產供應決策使用的礦產資源與環境研究計劃。戰略重點由以往重點調查研究礦產資源的分布和數量,轉移到礦產資源的質量和可供性。具體來說,要滿足用戶在如下方面對礦產資源信息的需求: ① 土地利用的明智管理; ② 公***衛生和安全; ③ 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 ④ 礦產供應與國家安全;⑤ 保持繁榮和提高生活質量。

地質工作的重點在發達國家已經轉移,但在發展中國家,解決礦產資源問題仍然是相當壹段時期的工作重點。

3. 技術先導———地質工作的技術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高新技術正在引領和推動發現更多的礦產資源

礦產勘查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為此,人們不斷探索新的技術方法,特別是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尋找深部礦、隱伏礦和難識別礦的新技術新方法。現代礦產勘查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特別是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已引起礦產勘查手段的巨大變革,大大提高了礦產勘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在大陸深部、深水等尋找礦床的能力,技術先導的作用日益顯現。現代礦產勘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分辨率遙感技術、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術和高靈敏度的地球化學技術,而這些技術綜合的成功核心是信息技術。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 CSIRO) 開展了壹項雄心勃勃的計劃,稱為 “玻璃地球計劃”,目的是研制在線技術方法,特別是三維可視化技術和地質模擬技術,“使澳大利亞大陸地表 1000 米及其發生的地質過程變得透明,以便可以發現澳大利亞下壹代巨型礦床”。澳大利亞采礦工業和研究團體形成了壹個合作聯盟,即礦產預測發現合作研究中心,以解決澳大利亞礦產勘查預測相關問題,研發預測礦床位置的新方法。加拿大地質調查局自1989 年開始實施的勘探技術計劃 ( EXTECH) ,旨在通過開發綜合的區域和礦床尺度的地質模型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方法和設備,改進應用於勘探的概念和技術,從而促進礦產勘查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加拿大安大略省實施礦產勘探技術計劃 ( OMET) ,目的是研制可以幫助在復雜地質區發現下壹代礦床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4. 服務優先———公益性地質工作信息服務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並從以采集基礎地質信息向傳播信息和提供服務方向轉移

地質工作是壹項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基礎性工作。地質工作必須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地學信息和資源保障,促進地學有關產業的發展。這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 ① 降低商業性礦產勘查風險的地學信息,公益性地質工作引導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突破口是開展關鍵地段大中比例尺地質填圖及特殊需要的多目標地質填圖; ② 促進地質工程市場發展的地學信息,城市建設和城市化、重大工程、水利、水電、道路、橋梁、隧道等建設所需的地質條件和工程穩定性評價等基礎地學信息; ③ 能源和礦產品供應、加工合成的冶金化工工業、建材工業及建築和房地產業、礦泉水及特殊地質材料的醫療保健業、支撐特色農業的土壤地球化學工程等所需的地學信息。

為了實現服務優先的宗旨,各國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巨大努力: 壹是加強基礎數據庫建設,將海量的地質調查信息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存儲、管理,並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隨時出圖; 二是加強網絡建設,更加有效地傳播和宣傳地質科學和地質調查成果信息; 三是改革成果內容的表達方式,為公眾和決策提供通俗易懂的信息。

英國地質調查局戰略思想的顯著變化表現在: 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徹於新戰略之中; 強調應用知識比知識的積累更為重要; 強調通過 Internet 為客戶提供新的服務,建立元數據索引。努力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特別是通過 Internet 的電子信息進行傳遞。美國地質調查局實施用戶服務政策,努力提高向用戶提供的信息、服務和產品的水平,每年召開用戶聽證會,了解用戶的需求,使服務更具針對性。研發 “按需出圖”的地質信息系統,轉變成果發布方式,有效地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和電視等通訊技術,廣泛宣傳地質調查成果。

5. 政企合力———政府與企業***同推動地質工作不斷發展

從國際地質工作的發展情況來看,特別是對於礦業大國而言,壹般呈現出中央政府、省 ( 州) 政府和企業以及高等院校等同心協力,***同推動地質工作的不斷發展、促進礦業繁榮的局面。

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各級政府,特別是省 ( 州) 政府非常重視促進礦業發展的工作,重點是滿足國家對礦產資源信息的需求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需求。壹是開展並不斷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為商業性地質工作提供基礎地質信息和資料; 二是建立並不斷完善地質工作法律法規體系,規範商業性地質工作行為,保護商業性地質工作者———探礦權人和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是開展開拓性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提高保持地質工作的動力和技術支持能力。除了開展國家地質填圖計劃外,政府往往還開展壹些重要的開拓性項目,如美國地質調查局在 20 世紀 90 年代開展了 “國家礦產資源調查計劃” ( MRSP) ,最近又開展了 “礦產資源工程”( MRP) ,其長期目標是確保未發現的礦床潛力得到最新的定量評價; 確保有限考慮的聯邦土地得到最新的地質環境評價; 確保得到可靠的地質、化探、物探和礦產地數據; 確保獲得國家安全需要的礦產生產和消費長期數據。澳大利亞聯邦工業、旅遊與資源部 2002 年推出 “通往發現之路———礦產勘查行動議程 ( MEAA) ”,組織對礦產資源勘查狀況進行調研,重點解決4 個問題:① 勘查區的土地準入; ② 勘查籌資; ③“競爭前”地質科學數據資料的質量和可得性; ④ 人才資源。圍繞解決深部找礦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亞成立了礦產勘查技術中心 ( AMET) ,政府機構與企業和大學合作開展礦產勘查新技術研發。

企業投入大量的地質勘查經費,不斷發現新的礦床。國際商業性地質勘查費用不斷提高,壹些礦業公司在國際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價格不斷增高的情況下,加大了對礦產勘查的投入,如2006 年戴比爾斯和英美集團礦產勘查的投資分別達到2. 9 億美元和2. 7 億美元,著名的三大鐵礦石生產企業———淡水河谷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勘查投入也都在1. 5 億美元以上。在2002 年礦產勘查跌入谷底後,最近 4 年連續大幅度增長,2006 年比 2002 年增長了近 3 倍,約 295%。

6. 大小分工———大型與小型公司在礦業發展中的作用不同,大型公司壟斷地位加強,小型 ( 初級) 礦業公司在推動礦產勘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礦產勘查的主體———礦業公司來看,壹方面公司兼並日趨活躍,大型礦業公司的壟斷地位不斷加強。1996 ~2005 年,全球賤金屬和金並購額超過 1100 億美元; 2005 年大型礦業公司並購達到頂峰,涉案金額 428 億美元。礦業公司的大規模聯合和兼並,使得全球礦業產業的集中度進壹步提高,對全球資源的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如世界鐵礦石前三大公司所占份額由 1975 年的 19. 2% 增長到 2002年的 41. 7%,前五大公司所占份額由 1975 年的 27. 0% 增長到 2002 年的 51. 3%( 表 1) 。

表 1 鐵礦石生產公司所占份額 ( 西方國家)

另壹方面,公司功能的分化日趨明顯,大型礦業公司更加重視礦業開發和生產,小型 ( 初級) 礦業公司在礦產勘查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小型礦業公司 ( 勘查公司) 依靠自身的靈活機制而加強礦產勘查的投入,並在有了重大發現後,將礦權轉讓給大型礦業公司。全球礦產勘查投入創歷史新高,初級勘探公司領銜勘查熱潮,小型礦業公司在勘查投入中所占比例比大型礦業公司高 18 個百分點。大型礦業公司勘查投資所占比例由 2001 年的 59. 5%降低到 2006 年的 33. 4%,小型礦業公司勘查投資所占比例由 2001 年的 26. 2%上升到 2006 年的 51. 4% ( 圖 1) 。

圖 1 各類礦業公司勘查投資占總投資比例的變化

三、幾點思考和建議

1. 統籌規劃和部署地質工作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需要提前 2 ~ 3 個五年開展相關工作,需要有長遠的規劃。為此,溫家寶副總理在新中國地質工作 50年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 80 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 “要搞好全國地質工作的統壹規劃,正確引導地質工作布局和結構調整”;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 “科學編制地質勘查規劃,分別納入國家和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規劃”。目前有關規劃尚未出臺,需要進壹步加快進程。另外,最近國土資源部正在加快編制新壹輪 “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以指導全國礦產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和保護。為此建議,協調各種規劃,統籌規劃全國地質工作; 協調地質大調查、危機礦山找礦、地質勘查基金等工作部署,統籌安排中央資金; 協調不同部門 ( 部委之間) 、中央與地方之間、地勘單位與地方政府之間等的關系,協調中央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統籌部署全國地質工作。

2. 緊緊抓住礦產資源勘查的核心,力爭找礦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世界地質工作和礦業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等新興國家旺盛的資源需求所推動。盡管發達國家的地質工作重點已經發生轉移,但對於我國而言,找礦在相當壹段時期內仍然是第壹位的,是核心工作。壹方面需要在重點成礦區帶上集中優勢兵力和多種技術進行攻關,謀求突破; 另壹方面需要加強技術集成示範,特別是對於深部找礦,要以提高精度為出發點,加強礦產勘查技術綜合工作。礦產勘查正進入以技術為先導的新時代,未來大型礦床的發現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高新技術及多技術的綜合。在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好的技術方法基礎上,應開展以提高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遙感等技術精度為主的技術改造,有選擇地針對礦集區開展技術融合和繼承,為尋找新壹代的巨型礦床探索最佳技術組合。

3. 積極引導企業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國家,企業是礦產勘查的主體,必須發揮和使其能夠發揮主體作用。在國際礦產資源競爭日益激烈與合作機遇並存的情況下,國土資源管理要在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需要在引導企業走出去、創造環境引進來上下功夫。壹方面需要引導建立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型礦業公司,提高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能力; 另壹方面,借鑒國際經驗,進壹步活躍勘查市場,充分發揮小型礦業公司在勘查市場的作用。

4. 不斷提高地質工作的服務能力

服務是地質工作的生命線,地質工作必須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地學信息和資源保障,促進地學有關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壹是不斷拓展地質工作領域,充分展現為環境保護、災害減輕、城市建設、農業發展、土地利用、國土規劃等方面服務的能力: 二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服務手段和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 第三是完善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法規,使服務上壹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