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有感
這部電影講的是甘州裕固族遊牧人的生活。整部電影傳達了對土地沙漠化現象的悲痛,這確實令人傷感,但影片中也有溫暖的部分,即兩個小兄弟的和解。從矛盾的不可調和到互相沒好聲氣地喊幾句話,再到相互理解,真正把對方當成家人。電影最後的壹幕,兩個小男孩並排壹起跟著父親走在荒漠上,這樣的氣氛,從大了說,有整個遊牧群體失去家園的淒涼,從小了說,也有“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的溫情。
本來是不打算寫這部電影的影評的,因為頂多也就到此為止。剛剛在看《雲的南方》這本書,講到了鄉土文化,說現在很多少數民族的教育缺乏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播,孩子們中的壹部分好不容易通過高考進入了城市,卻因為缺乏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內心空虛,還有壹部分就更悲慘了,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從而聯想到了年會上陸老師講到的每個人都應該有的最基本的思想支撐,我覺得在這裏用“底蘊”這個詞更加貼切。想到我自己,從小生活的環境是壹種江南文化,具體說不上什麽內容,但潛移默化中,待人接物會受影響。少數民族的小孩,如電影中表現得,本族文化被大時代逐漸稀釋,受不到深刻的影響,漢文化又拼不過城市小孩,反而變得“不倫不類”。
無論是個人,還是壹個家庭,壹個民族,壹個國家,自己所在群體的傳統文化會給我們的壹生造成多深遠的影響,我現在是懂了。這是每個人靈魂的元氣,不可缺少。(不禁想到了另壹部電影《山河故人》中的張到樂,從小父母離婚,被送到國外獨自生活,覺得自己對世界上的什麽事都提不起興趣。我想他是沒有歸屬感,靈魂深處沒有撼動不了的地基,無論是文化還是愛。)
在書中還讀到了關於香格裏拉的描述,在此趁熱打鐵寫壹寫。這個詞很美,也很神聖,意思是“心中的日與月”,不過我現在才知道,它並沒有特指哪個地方。這個詞出自《消失的地平線》壹書,書中描述了壹個烏托邦。由於雲南中甸周邊的民風與書中描述的烏托邦相似,所以香格裏拉便被公認是那裏了。不過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重要的壹句話是:“香格裏拉在人們心裏。”只要壹個人不停止對美,對愛,對奉獻的追求,他就會找到自己的香格裏拉。無關乎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