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和傳說: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據說他在冬至時看到百姓受寒,自己制作了治療寒癥的餃子,分發給饑寒交迫的人們,讓他們取暖,這個故事傳承至今,人們冬至時會吃餃子來驅寒,表達對醫者的敬意。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簡介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壹個“安身靜體”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