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什麽是日本能劇

什麽是日本能劇

能劇

日本的能劇和狂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今天,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輔以面具、服裝、道具和舞蹈組成。

能劇和狂言屬於兩種不同的戲劇類型形態。“能劇”表現的是壹種超現實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現的,由他來講述故事並完成劇情的推動。現實中的壹切,則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用來表現幽靈、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則是以滑稽的對白、類似相聲劇壹樣的形式來表演。無論是能劇還是狂言,劇本所采用的語言均為中世紀時的口語。能劇及狂言在今天的社會中,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青年人對古老戲劇失去了興趣。 就其廣義而言,能戲 包含了喜劇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紀形成壹個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戲劇。 雖然能戲和狂言乃是壹道發展起來並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們在許多方面確實大相徑庭。能戲從根本上講是壹種象征的舞臺藝術,其重要性在於稀有的美學氛圍裏面的儀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義在於讓人發笑。

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能劇和狂言提出了具體的保護計劃,日本政府也已經把能劇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財產”之列,能劇和狂言及其藝術家們得到了全方位的保護。培訓戲劇演員的計劃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財政支持,壹整套記錄該古老劇種的計劃正在籌備實施當中。

對於能劇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表演時戴上的面具。能劇面具對於能劇表演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聖物,掛上去絕對不能再碰地下壹樣。能劇演員尊面具為聖。他們表演時穿的衣服、襪子等都可以給人看,唯獨是面具,像珍寶壹樣放在鋪上錦布的木盒中,別人不可以隨隨便便看。

能劇即將上演的時候,由於表演時穿的衣服十分寬大,需要別人幫忙穿,假發也需要別人幫忙戴好並系好,但是,面具絕對要自己戴上。他們相信,壹個面具,是獨壹無二的壹個角色的靈魂,不能讓別人侵犯。而能劇的面具,大致可以分為男、女、老、幼、靈、鬼六大類,表演能劇而戴錯面具,是十分失禮的。

戴面具的時候,表演者會小心翼翼地從木盒中取出面具,兩手捏著面具的兩側,把面具的正面對著自己的臉,說:“我要演妳了。”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每個能劇表演者表演前都會這樣做。說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過來戴好。

傳統的能劇包括五出戲,中間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劇更可能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戲,中間穿插壹出或者兩出狂言。節目或者單劇都是基於序、破、急的基本戲劇結構(jo-ha-kyu,序言-解釋-結尾),單劇則通常只有壹個序,三部分破,加上壹個急部分。能劇的保留劇目,由《翁》和現存的分為五組的240個劇本組成。《翁》更多地是壹種儀式而非演出。五個組的能劇,第壹組為神劇(“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現,再以神明形式出現。這些劇動作緩慢,今天已經很少表演。第二組為戰士劇(修羅物)。多數表演當中有這樣的場景:在平源戰爭中戰敗壹方的戰士請求祭司為他的靈魂祈禱。

日本能劇發展

能劇和狂言屬於日本四種古典戲劇形式之列。其他兩種喜劇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廣義而言,能戲 包含了喜劇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紀形成壹個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戲劇。 雖然能戲和狂言乃是壹道發展起來並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們在許多方面確實大相徑庭。能戲從根本上講是壹種象征的舞臺藝術,其重要性在於稀有的美學氛圍裏面的儀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義在於讓人發笑。

能樂的歷史

14世紀早期,秉承數個世紀舞臺傳統的各種各樣的表演劇團巡回地在寺廟、神社和節慶場合演出。他們壹般都有貴族的贊助。“猿樂”就是這諸多流派之壹。出色的戲劇作家兼演員觀阿彌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彌(1363–1443)將猿樂改革成為能樂,他們創設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襲至今。觀阿彌(1333–1384)將大眾娛樂“救世舞”的音樂和舞蹈元素引入猿樂,它的行動吸引了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儀滿 (1358–1408)的註意並且得到了後者贊助。

觀阿彌死後,世阿彌成為觀世劇團的頭目。儀滿繼續贊助劇團,這使得它能夠有機會進壹步提煉能樂的審美原則,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戲劇的語言yugen,受禪宗影響的壹種美學理想,強調對於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能樂劇作之外,世阿彌還撰寫了很多論文,對後來幾個世紀內能的表演起到了規範作用。

室町幕府倒臺之後,能樂得到軍事領袖豐臣秀吉的贊助;17世紀,能樂成為德川慶喜的官方財產。在這些年裏,表演比世阿彌時代變得更為緩慢凝重。

隨著幕府制度結束,明治時代(1868–1912)的能樂由於梅若實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這樣的表演者的執著以及貴族的贊助,得以繼續發展下去。二戰之後,能樂必須完全仰賴公眾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數不多但是非常熱忱的觀眾繼續支持能樂,相當數量的業余愛好者通過繳納歌舞學費在繼續支持能樂。最近幾年,圍繞火光的室外能樂表演越來越流行,夏季在寺廟和神社和公園舉辦這樣的表演為數不少。

能樂表演的要素

舞臺

能樂的舞臺,本來是在室外,現在壹般都在大建築物裏面,能樂舞臺本身就是藝術品。

主臺長寬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樹建成,上面覆蓋神道風格的屋頂,另外建有壹座通往舞臺的橋(“橋懸”)。在主臺的右邊和後面是樂師和合唱團所在的地方。後墻上面繪有松樹,這是所有節目所使用唯壹的背景,布景由演員的詞匯和合唱來創造。

舞臺後面有三四個樂師(雜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當劇情需要時則打大鼓。合唱(“縱隊”jiutai)坐在舞臺的右邊,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話語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裝和道具

許多沒有直接接觸過能樂的海內外人士首先通過著名的面具了解能樂,這些面具在博物館和特別的展覽會上可以見到。能樂的面具可以分為很多種類,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惡魔;用於同壹個角色的面具也還有不同等級,這影響到角色和戲劇將如何表演。歡樂和悲傷可以通過同壹個面具來表現,而僅僅需要稍稍調整。

壹般說來,只有主角(shite)帶面具,但是在有些劇目中伴角(tsure)也帶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兒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壹樣,能樂中鮮艷奢華的服裝也非常著名,這與能樂的光禿禿的舞臺和拘謹的動作相比,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主角服裝厚達五層,還有用錦緞制作的外套。演員穿上這套行頭營造出威嚴偉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還要加上紅色或者白色的假發,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勢表達復雜的意思,通過使用道具這種手勢語言的效果得到加強。最常見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來象征壹個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來表示動作,例如召喚或者賞月。

節目和表演

傳統的能劇包括五出戲,中間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劇更可能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戲,中間穿插壹出或者兩出狂言。節目或者單劇都是基於序、破、急的基本戲劇結構(jo-ha-kyu,序言-解釋-結尾),單劇則通常只有壹個序,三部分破,加上壹個急部分。

能劇的保留劇目,由《翁》和現存的分為五組的240個劇本組成。《翁》更多地是壹種儀式而非演出。五個組的能劇,第壹組為神劇(“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現,再以神明形式出現。這些劇動作緩慢,今天已經很少表演。第二組為戰士劇(修羅物)。多數表演當中有這樣的場景:在平源戰爭中戰敗壹方的戰士請求祭司為他的靈魂祈禱。

第三組能劇是假發戲。通常,假發戲是關於平安時期(794–1185)的壹個美麗女人的故事,這個女人陷入深深的愛情之中。第四組能戲是最大的壹組,壹般稱為雜能(zatsu noh),因為這種劇目涉及到多樣的主題。第五組能戲叫做惡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這種戲動作最快,主角經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現在第壹場,後來第二場中復以惡魔的身份出場。

壹出能戲: 葵之上

能戲《葵之上》是經常上演的常備劇目。該劇的原作者不詳,它是由世阿彌根據11世紀的壹部由紫氏部撰寫的小說《源氏物語》改編成。

壹開始,宮廷官員(為“脅連”的角色)解釋說葵是壹個叫做源氏的宮廷貴族之妻,身懷六甲,女巫瑛日被招來,想搞清楚到底什麽鬼魂附體。折疊的袍子放在舞臺前面,代表葵。

女巫(“連方”的角色)將附體的鬼魂招來了。

鬼魂走來。主角戴著代表復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寵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說他自己的遭遇,她說,這個世界上幸福乃是曇花壹現,它對容光煥發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滿怨恨。在不久前的壹次節日聚會上,葵的車將六女的車擠到壹邊,六女受到進壹步的羞辱。

六女的靈魂用扇子毆打葵,然後就走入舞臺後面。助手用袍子擋住觀眾視線,主角取下復仇女神面具,換上女魔鬼面具。

宮廷官員叫來信使,要他邀請山中的苦行僧過來驅逐魔鬼。

驅邪開始,主角回到舞臺中央,現在戴上了惡魔的面具,手中揮舞魔杖。 他們激烈交戰,六女的憤怒的靈魂被苦行僧的咒語打敗了。佛法的勝利和葵的得救,這個結局與小說《源氏物語》大相徑庭;在小說裏面,葵在生產源氏之子時死去。

狂言的歷史

有人認為狂言起源於八世紀或者更早的時候,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壹種娛樂形式。這種來自中國的娛樂在以後幾個世紀演變為猿樂。到14世紀的時候,在猿樂劇團中,表演嚴肅的能劇的劇團和表演詼諧的狂言的劇團有了明顯的分別。作為能劇的壹個部分,狂言得到軍事貴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明治維新以後,狂言由家族劇團維持下來,主要是出雲和小倉流派。今天,專業的狂言表演者壹方面獨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劇搭檔演出。

表演和劇本

狂言這個詞通常指的是在兩場能劇中穿插的獨立的喜劇。但是這個詞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劇中所扮演的角色 (又叫愛狂言aikyogen)。在能劇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劇的有機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狂言是通向兩場能劇之間的過渡橋梁。在後面壹種情況下,狂言表演者獨自在舞臺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劇情。這種講解 給能劇的主角足夠時間換裝,並且,對於封建時代那些未受過教育的觀眾來說,這樣做也便於理解。

目前,大約有260種獨立的狂言劇目。按照最普通的分類,可以將他們分為下面幾個組。脅狂言(吉利劇), 大名 (封建地主) 劇,他羅劇(“他羅”是作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女婿) 劇, 女 (女人) 劇, 鬼(魔鬼) 劇,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劇,出家(佛教僧侶) 劇,盲 (盲人) 劇,舞(舞蹈)劇和雜(雜) 劇。除了雜劇之外,最大的類別屬於他羅(仆人)劇。 仆人劇的主角是壹個聰明的普通人,他從不試圖逃避他作為仆人的命運,並且能夠通過與主人善處而使得生活更為快樂。

狂言的服裝比起能劇來就簡單多了。服裝大多是中世紀日本的日常服飾。多數狂言劇不使用假面,雖然有50個劇目使用,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類的角色,例如:動物、神靈和鬼魂。與能劇的表演者毫無表情比起來,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豐富的面部表情,以達到喜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