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結構主義和結構主義有何不同?
作者:杜小真教授(北大哲學系西哲專業博導)
我是學語言和文學的,所以只能搞法國哲學。這裏主要說壹下後結構主義代表德裏達的情況。德裏達現在說的人也很多,我只是說壹下我所知道的情況,特別是後結構主義在法國的來龍去脈。我比較願用激進的結構或來談法國結構主義和它與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關系。因此這個題目實際上是“德晨的結構主義。
德裏達,30年生於阿爾及利亞,8歲進巴黎。像其他的殖民地出生的法國人壹樣,他覺得並不被接納。德裏達曾講,自己時常感到處於邊緣,巴黎不是家,阿爾及和亞也不是家。後來進入高師之後,他也有壹種很激烈的心靈上的沖突。這種與北京格格不入的體驗是值得研究他的人重視的。
壹、談壹下法國結構主義的發展。
多斯在其96年出版的《結構主義史》當中詳細寫了各種各樣的人,包括大戰前法國思想的許多佚事。他認為50年代後半期的60年代,其實是結構主義在法國思想界起重要作用。
當然,結構主義在法國的產生與發展都與法國當時的政治發展有關。結構主義是在戰後趨於穩定的時期形成的,這壹是膽學術界的重要時期,即“批評意識”時期。在傳統上,法國的學術界是保守的。比如薩特的思想從來未被學院派認同。西方哲學的發展沖擊了長時期占統治地位的老學院主義。結構主義在產和的壹開始便表示出對傳統的對抗,要否定傳統的結構主義的出現與被接受表揚的壹種以現代性的渴望。它對被扣制特別敏感,所以這壹時期的人類學與精神分析學發展極快。這兩個學科都重視無意識,註重被壓抑和不可理解的東西。語言學成為先導。結構主義便在此情況之下成了與陳規舊俗鬥爭的現代性武器之壹,也成為了20世紀後半葉許多知識分子非意識形態化的工具。
具體講,法國結構主義的開始是以薩特的存在主義的背景的。結構主義可走向舞臺是在1962年法國的壹人主中學說在《生產性的思維》最後壹章《歷史與辯證法》當中明確地批判了薩特的辯證理性,這被認為結構主義對存在主義的挑戰,是結構主義代替存在主義的關鍵性事件。存在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分歧為:
1.人對語言的態度。薩特對語言沒太多的解釋在《存在與虛無》中他將語言學視為二等哲學,重視行為並將之神聖化。而施特勞斯賦予語言以優先的價值。
2.對精神分析的看法。薩特對於壹切既是的東西抱反感的態度,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漢尤其反感。認為精神分析是糟糕的哲學。而結構主義借助於心理學研究精神分析。
3.對“介入”的分析。從這裏可看到結構主義對傳統的反動。60年代,已經有許多人開始感到知識分子不能提出壹些讓大家卻接受的主張。甚至許多人已經指出:知識分子的批評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結構主義的施特勞斯聲稱,“世界是以無人開始的,也將以無人結束。”他也談到,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是無用的。
4.對現象學的分析。結構主義的壹代中很多人都是以現象學起身的。結構主義與存在主義接受現象學及對其的批判不同。結構主義反立體的傾向是對主體兼性的奇特發展。60年代現象學又壹次復蘇的時候,現象學與其他學科進行了對話,如解釋學、系統論、與馬克思主義等等。現象學的這種發展與結構主義有著極為深刻的交流立體的相對比使立體本身也包括進現象學。
結構主義壹開始即以批判的姿態走上學術舞臺。後結構主義與結構主義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後結構主義的到來很關鍵的是時間性研究的進壹步深化。本世紀的歷史也可看到這樣的發展:戰時歐洲便受到美國文化的沖擊,產生了危機感與失落感。這種情況之下的歐洲感到了沒落。歐洲的社會科學繼承了啟蒙時期的思想,總是向著完美理性的目標,以致於思想家期待完整的社會模式,這沖擊了歐洲人的文化中心意識。美國發展,歐洲沒落,使得悲觀主義沖擊了其樂觀向上的思想。這樣壹種情況是法國後結構主義各種思想最原始的根源。在這種情況下思想界產生了對“現在”的膨脹。未來不再是對觀在的延續,而是被削減的。神被伸展的現在則與過去緊密聯系在壹起。“未來的差異不能從現在中尋找,而要向後回溯。”人們找回了過去已經和丟失的美麗。
整個結構主義的發展就是對歐洲文化位置的手段,出現了去中心,對形而上學解極,人種學的歷史代替了歷史。另外的舞臺是被歷史的不在解釋的在場。這是對長期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反思。1961年構主義如日中天,美國的哲學界便想引進法國的結構主義。德裏達卻宣稱“結構主義死了”。實際上這是德裏達對結構主義的激進。結構主義的傳播與回溯的時代就開始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德裏達。
二、從現象學起始的結構主義的激進化德裏達的壹些思想
1.精神限制的來源。
從60年代以來,歐洲人喜歡談哲學的終結。這是學從海德格爾那裏借用來的。哲學強調某壹特定的時刻特定的表達。有人將哲學的終結解釋為西方種族意識形態的終結。很多人抱著壹種對殖民主義敵視的態度認為哲學是壹種意識形態。實際上面臨著這樣壹種情況:要沖破這樣壹種意識形態。對於正在開始的東西,除了已知的知之外還需要壹些沒有聲音的思想。
理性的統治便只能在理性當中反對理性,這就必須有壹種計謀。這種兩難的境地形成了德裏達的出發點。德裏達認為有第三條道路:雙重遊戲的可能。他用的是削減的策略而非推毀的策略,這種計謀必須要建設並謀劃。必須有壹種無聲的潛在的思想作為引導,設置陷阱,使理性這個敵人歸於失敗。這樣壹種精神節制使主體從不表達自己卻躲避在頭腦的某壹角落是。
2.語言學的現象學研究。
德裏達最初的工作是從現象學開始的。他的第壹部著作是翻譯了胡塞爾的壹本書。便更偏重於胡塞爾的德國傳統,從幾何學的對稱角度追究現象學的終極。現實都是過去流傳上來的。“延異的狀態是壹種非心非物的狀態。從語言學哲學出發,現象學成為對整體領悟與表達的這樣壹種東西,成為在語言之光且使語言指示某種東西。從胡塞爾的書中,德裏達看到在語言之前就存在語義,它是作為兩種變動的要求存在的,壹是語言要有意義,二是語言之前就應有基礎。德裏達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壹種作用,既在語言中體現,又面對語言出現。整個語言是非語言的地方整個語言在非語言的地方察覺到自己。我們永遠不是面對在場,我們總是被包圍在沒有真理、根源、上帝的處境之中。三、延異的概念1.歷史現象學的差異德裏達對歷史現學的可能性表示懷疑,他提出:如果歷史檔案丟了,有些東西我們就不能說出什麽,存在與意義不會再同壹了。現在實際上是過去的延續和未來的手段。我們完全不能說出“過去”在它的“現在”是什麽樣子。differAnce有兩層意思:壹是不同、差異;二是延異,遲壹步的差異。這個概念是向著存在場的話語提出質疑。2.原始的延緩德裏達視為必要的。如果在“根”的地方有差異,那麽第壹次也就不再是第壹次了。第二是使第壹成為第壹的東西。第二遲於第壹,它對於第壹次具有了某種先見性。我們可以把起源設定為第壹次的重復。正是非起源助長了起源。根本上,文字是壹種不斷被構成的印記。壹種印記只是歸於另壹種印記的印記。差異在自己的內部保留著自己的印記。在差異的內部保留著壹種滯留的結構。以對文字的質疑為基礎,在對文字的研究中他把文學與哲學打通了。
3.結構的概念
激進的結構主義是發展了海德格爾的摧毀的思想,從結構主義發展的歷史看,德裏達是壹個對結構主義批評的人,他對結構主義的改造又使結構主義得以發展。解構看中的是差異與重復,而不是對立與矛盾。德裏達用的是“解構”壹詞而非“摧毀”解構是結構主義的又是非結構主義的。德裏達最終的目的是不讓大家認為壹切都木已成舟。從解構壹詞來說,它不是中心,也非原則推論。它要反對的是經邏輯為中心的話語。以上是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