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蘇聯時代,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沒有太大
阿軍裝甲部隊強大
據英國《簡氏防務年鑒》介紹,亞美尼亞陸軍***裝備有200輛T-72主戰坦克,其中壹部分T-72BA坦克配備有新型“接觸-5”反應裝甲。除T-72坦克外,亞美尼亞陸軍還裝備有較先進的T-80主戰坦克,但數量較少,僅有20輛。
資料圖:俄羅斯坦克大賽上的亞美尼亞陸軍T-72BV主戰坦克。
雖然都繼承了壹部分當年蘇聯紅軍的遺產,阿塞拜疆陸軍也配備有T-72坦克,但其在數量和性能上均優於亞美尼亞陸軍。有資料顯示,阿陸軍***裝備有395輛T-72 SIM2改進型坦克,該型坦克為以色列埃爾比特公司推出的升級版本,配備有新型GPS定位系統以及更先進的火控系統和模塊化反應裝甲,戰鬥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資料圖:俄羅斯防務展上展示的T-72 SIM2坦克。
除T-72坦克外,阿塞拜疆陸軍還裝備有100輛T-90主戰坦克。如果僅比較坦克數量和性能而言,阿塞拜疆陸軍要更占優勢。
資料圖: 俄軍T-90坦克集群。
或許人們感到奇怪,阿塞拜疆國土面積不到9萬平方公裏,人口不過千萬,怎麽能發展起如此強大的地面裝甲突擊力量呢?原來,憑借發達的油氣化工產業,阿塞拜疆早在蘇聯時代就是僅有的2個不需要中央財政補貼的加盟***和國之壹(另壹個是俄羅斯)。獨立後,該國經濟發展雖有波折但總體向好。截至2014年,阿塞拜疆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外匯儲備超過500億美元,其無論人口、面積、GDP,都數倍於鄰國亞美尼亞。由此看來,阿塞拜疆能掏出大把銀子加強軍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亞方遠程打擊占優
再說戰術導彈方面,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陸軍均裝備有SS-21“聖甲蟲”B(又稱“圓點”)戰術導彈,其中亞美尼亞至少擁有8輛發射車,而阿塞拜疆有3輛。“聖甲蟲”B最大射程120千米,打擊精度(CEP圓概率誤差)小於95米,可攜帶約500千克重的高爆戰鬥部或化學武器彈頭。
資料圖:2013年巴庫閱兵式上拍攝的阿塞拜疆陸軍“聖甲蟲”-B戰術導彈發射車。
除”聖甲蟲“導彈外,亞美尼亞陸軍還擁有8輛”飛毛腿“B戰術導彈(最大射程300千米,可攜帶1噸重的高爆彈頭,打擊精度小於450米)發射車以及32枚導彈。從整體規模和導彈型號比較,亞美尼亞陸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占有較大優勢。但需要說明的是,除非事態極其嚴重,否則這種“準戰略武器”不大可能被運用於中低烈度的邊境沖突,而這無形中大大限制了亞美尼亞軍隊的反擊能力。
資料圖:處於起豎發射狀態的“飛毛腿”戰術導彈發射車。
不過,亞美尼亞背後也有靠山。據西方媒體2013年6月報道,俄軍已在亞美尼亞境內部署了數量不詳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發射車,並未透露具體地點。該系列導彈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可通過更換模塊的方式調整最大射程,對阿塞拜疆具有很強威懾力,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後者不敢隨意擴大戰事。其中“伊斯坎德爾”M最大射程500千米,可攜帶480千克或700千克的高爆彈頭,由於采用了”慣性導航+末端光學制導“復合制導方式,打擊精度可達到10米內。
資料圖:“伊斯坎德爾”M戰術導彈發射車。
另據亞美尼亞新聞網站“Times.am4月3日報道稱,2日晚,亞美尼亞陸軍已將“圓點U”戰術導彈和BM-30“龍卷風”遠程多管火箭炮系統運往沖突地區。“龍卷風”多管火箭炮也是雙方部隊均有配備的遠程地對地武器裝備。
資料圖:阿塞拜疆陸軍配備的BM-30遠程多管火箭炮。
阿空中戰力居上風
空軍力量方面,由於都是原蘇聯加盟***和國,阿塞拜疆空軍和亞美尼亞空軍裝備有很多同型戰機,例如蘇-25攻擊機,阿空軍就裝備有11架。亞美尼亞空軍也裝備有壹批蘇-25攻擊機,但數量不及阿空軍。
除蘇-25攻擊機外,阿塞拜疆空軍還裝備有13架米格-29戰鬥機,這些戰機除可執行制空作戰外,必要時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可見不論是從機群規模,還是種類上,阿空軍均強於亞美尼亞空軍。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都裝備有米-24系列武裝直升機,其中阿空軍裝備有18架米-35(米-24出口改進型),據悉2010年又訂購了24架,亞空軍則裝備有15架米-24,阿方優勢不言而喻。
除常規戰機外,阿塞拜疆空軍還曾於2008年從以色列購買了10架“赫爾墨斯450”以及5架“蒼鷺”遠程無人機,用於邊境監視及偵察任務。從戰場空中偵察和監視能力方面對比,阿塞拜疆軍方也要強於亞美尼亞方面。“赫爾墨斯450”無人機最大巡航速度每小時130千米,最大航程3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20小時。
另據西方情報機構統計,阿塞拜疆於2010年購買了2套俄制S-300PMU2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雖然性能已不算最先進,但也足夠保衛該國領空。
總體來看,財大氣粗的阿塞拜疆,無論軍隊規模還是現代化程度都強於亞美尼亞軍隊,尤其在空地打擊和戰術情報獲取方面更是優勢明顯,“高加索之虎”果非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