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和拋錨式區別
支架式和拋錨式區別如下:
1、支架式教學策略是指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壹個概念框架,沒有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拋錨式教學策略要求學習過程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
2、支架式教學策略中強調不斷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提供適當的支架,註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壹步步引導;而拋錨式教學的核心是設置“錨”,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支架式教學先把學習任務分解,逐步把學習者引向深入的自主性學習策略的設計方法;拋錨式教學則展現了在學習***同體中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
4、對支架式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評價是進行測驗和考查;對拋錨式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支架式教學介紹:
根據歐***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壹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壹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者正是從維果斯基的思想出發,借用建築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實質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如上所述,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生對問題的進壹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說;
該框架應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建立,因而可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壹個水平提升到另壹個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