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網約車行業“羅生門”:司機不賺錢,平臺也哭窮,錢都去哪兒了?-

網約車行業“羅生門”:司機不賺錢,平臺也哭窮,錢都去哪兒了?-

作為壹個新興職業網約車司機已經成為當下 社會 很多年輕人就業的選擇之壹,靈活、自由、輕松是這個職業的標簽,各種招聘網站以及新聞上總能看到上萬的收入截圖,在高收入的誘惑下,這些新鮮血液源源不斷地湧入這個行業。

但是對於那些網約車司機老人來說,只有他們才懂得在那些所謂的高收入背後有多多少少的不堪之面,其中 主要體現在利益方面。

網約車司機與平臺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早已不是新鮮事兒,司機覺得平臺抽成高了,希望平臺降低抽成,而平臺卻說自己也不賺錢,壹直在虧損,都說網約車平臺做的是無本買賣,既然司機也不賺錢,平臺也說自己不賺錢,那麽錢被誰賺走了?

相信在很多人眼裏,網約車平臺應該是很賺錢才對,怎麽可能還會虧損呢。畢竟平臺根本不需要做什麽,不過就是將乘客的需要發到司機手機裏,這樣就撮合了壹個訂單了,花的成本真的不高。但是平臺卻要分走司機20%-40%的流水,這錢實在太好賺了。有些司機更是認為這是在搶劫,平臺明明沒做什麽事情卻要抽走那麽多錢,不是搶是什麽?

那麽網約車平臺說自己虧錢,虧的錢都去哪裏了?

我們以滴滴為例,滴滴的虧錢在於它還想要持續地增長。用快車的用戶滴滴希望他們用優享;用優享的用戶,滴滴希望他們用專車;每個月打不到壹次車的用戶滴滴希望他們每周能打壹次車;特殊情況下才打壹次車的用戶,滴滴希望他們出行首選打車。

而在司機端,如果有很多用戶有打車需求,而附近沒有司機,滴滴需要補貼司機在有需求但沒車的時間地點跑起來。用戶很少願意付調度費,如果打不到車,以後可能就不會再打車了,為了良好的用戶體驗,滴滴不得不補貼司機。

這壹點就是我們所說的收入再分配問題,滴滴25%的提成相當於稅收,收上來後補貼網約車較少的地區,培養足夠的司機,相當於給不通路的地方修路。

所以,滴滴是否盈利,主要看的就是收入是否能夠覆蓋維持增長的成本,也就是營銷和補貼成本。如果不想再增長了,業務規模萎縮也能接受,那麽按照25%的提成滴滴早就盈利了。

回到司機不賺錢這個話題,很多新手司機為什麽會覺得不賺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新人入行跑網約車,壹般都會選擇租車,租車就意味著要叫押金和租金,壹個新人加入網約車行業前期的押金和租金成本壹般在15000左右,而這些剛入行的司機因為不懂規則,也沒有掌握接單的技巧,所以前面幾個月很難跑出高流水,堅持不下去的司機就會選擇放棄,退車的時候押金便會扣除壹部分,所以這種新人司機大多數都是幹了幾個月網約車,錢沒賺到,還賠了押金。

而那些老司機也覺得不賺錢我分析原因可能有3點:

1.所在的城市本身打車需求就不大,或者已經飽和,例如國內很多三四線城市,壹個城市的總人口就百十萬人,因為門檻低,從業人員卻有幾萬人,這種情況下車多單少必然跑不出錢,不信妳找幾個北京、上海、深圳的司機問問,壹天出車12個小時能不能跑到大幾百流水;

2.兼職跑車,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型,這類型的司機壹般出車時間也不規律,對於平臺的規則沒有深入研究,這種類型的司機會被平臺判定為兼職司機,不是平臺的優質主力司機,也很難跑出高流水;

3.平臺的業務模式或者抽成比例確實存在問題,例如很多司機詬病的拼車單以及特惠訂單,這種類型的訂單雖然滿足了乘客的低價打車需求以及降低了部分司機的空駛率,但是對於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來說,寧願空跑也不願意接這種類型訂單;

當然每個司機對於跑網約車賺不賺錢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理解,隨著網約車行業的不斷發展,未來行業也必將逐漸進去正規化和 健康 化的管理, 從長遠來看只有通過維護好勞動者的權益,促成乘客、司機、平臺三方***贏網約車道路才能夠走得更穩、更遠、更久,能夠讓勞動者真正拿回他們該得的辛苦錢,能夠養家糊口,他們才有激情,才有奔頭,才會擼起袖子加油幹,因為勤勞確實能夠致富,千萬不要讓勤勞者流血、流汗、還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