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新聞 - 時代的印記——Polo勁情1.4 &馬自達2 1.5

時代的印記——Polo勁情1.4 &馬自達2 1.5

作者 —— 咖加用戶:Chris Walker

壹眨眼馬自達2已經買到手壹年多了,縫縫補補敲敲打打,車況也算是到了壹個不錯的水平。雖說這壹年裏行駛裏程並不長,但也算比較全面地了解了壹下這個小玩具。鑒於最近並沒有什麽有趣的車,那麽我就給馬2找了個絕佳的對手,當年的銷量王者——女士壹手07款Polo勁情。

靜態部分:座椅和空間

受限於A0級車的尺寸,總布置相對都比較單壹(Package之神本田除外),但由於種種復雜原因的影響,即使是相近的總布置思路也會因為其他細節產生完全不壹樣的結果。

馬自達2的前排座椅形狀很好,貼合性相當優秀,頭枕布置合理,坐姿在日系A0級裏算是比較低的了。雖然坐墊長度不長,側向支撐也弱,但作為壹款買菜定位的A0級車表現已經非常優秀了。並且得益於表面網格材質,透氣性也出人意料地好,這樣的表現放在壹臺A級車上也沒有問題。

Polo的前排座椅應該是這臺車上最陰間的零件,靠背在腰部不知為何鼓出來那麽多,導致腰部以上壓根挨不著座椅,頭枕更是離人十萬八千裏。如果強行把座椅靠背調直並且肩部去貼合座椅,那麽本身就不長的坐墊可用支撐長度就會變得極其短。簡而言之Polo的座椅就是咋調都不舒服的典型代表,靠背給人的感覺就像半截子沙發,而且腰部中心網格區域非常容易沾衣服上的絨毛(圖裏顏色深並不是因為臟了,而是因為上面全是深色衣服的絨毛)。唯壹的優點是坐墊傾角和高度設置合理,乘坐穩定性還不錯。

馬自達2的後排我只有在靜態時短暫坐過,感覺短途拉人還是能保證壹點舒適性的。

Polo的後排座椅我倒是長期坐過,對於身體的貼合性勝過馬自達2,但陡直的靠背也無法勝任長途坐人需求。相比於現款大眾的頭枕設計,Polo的頭枕顯得十分厚道,布置位置合理,應付1個小時的乘坐沒有問題,兩者在舒適性上差距不大。

但空間表現就不盡然了,馬自達2後排空間正好夠把我塞進去,坐墊長度就別指望了,能坐下人就已經很不錯了。

Polo由於前排座椅的問題,後排空間被擠壓地比較嚴重,在駕駛座采用我日常坐姿的狀態下基本沒有辦法坐人。

馬自達2的後備箱空間夠用,但蓋板的拉線非常容易斷,加上行李箱開口形狀不大,裝行李不太方便。

Polo的後備箱空間更大壹些,開口也更友好,雖然拉線不容易斷但是蓋板的轉軸很容易斷,也算是個通病。

所以綜合以上兩臺車的表現,在空間和座椅方面馬自達2明顯占優,對於內部空間的布置和座椅機構的設計也明顯更加合理。而Polo在外形看起來更大的前提下空間卻敗給了馬2,完全是前排座椅腰部支撐設計不合理造成的,這對於壹個國際大廠來說實在是不應該。

內外飾設計

馬2的尾燈拆裝更加簡單,但剎車/示寬燈因為蓋在兩層塑料之下,原廠鹵素燈泡的亮度比較差,更換LED光源後問題解決,拆裝也比較容易。

動態部分:動力總成

嚴格意義上講兩臺車的動力是不在壹個級別的,那個年代的A0級小車動力壹般分三個級別:55千瓦(年份較老的1.3或1.4發動機)、63千瓦(絕大多數日系1.3升發動機和後期款Polo1.4)和76千瓦(絕大多數日系1.5升發動機和Polo1.6升發動機)。這臺Polo就是最弱雞的55千瓦級別1.4發動機,氣門不可變,鑄鐵缸體,配愛信Tiptronic 6AT手自壹體變速箱。而馬2則是76千瓦的MZR發動機,配進氣側氣門可變正時,全鋁發動機,配5速手動變速箱。基本上算是湊齊了當年最弱動力總成和最強動力總成,兩臺車在出力方式上也有很明顯的差別。

絕對動力性就不聊了,Polo註定是比馬2差很多的。在出力方面Polo的主要出力區間集中在3500-4500之間(紅線轉速也不過5750,平常開不到5500轉就自動升擋了),而馬2的主要出力區間則在4000轉之後,接近6000轉才開始衰減。而相應的在正常駕駛時,Polo在2000轉左右就有相對充足的扭矩輸出,馬2則需要把轉速拉到2500轉左右才會有比較積極的扭矩響應(相對二者的絕對動力而言,並非直接對比)。而在中低速巡航或小幅度加速時Polo的發動機在1400轉以上都沒什麽壓力,馬2在2000轉以下幾乎都沒什麽動力,高檔位1500轉發動機甚至會有被憋住的感覺。所以壹般柔和駕駛時Polo的轉速大多在1500-2000之間,而馬2的換擋目標轉速都在2000左右。此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Polo的運轉平順性都更好(不排除車況原因),但馬2的油門響應相當迅速,幾乎沒有延遲,動力隨踩隨有,相當爽快,這壹點相當難得。

除了發動機的區別外,變速箱的標定和匹配兩臺車都有些問題。Polo作為這個級別裏唯壹壹個使用6速自動變速箱的選手,放在當年看標定還是比較完善的,對於加速指令的響應和執行都很到位,在邏輯層面完全做到了“動力不夠轉速來湊”。極端情況下也可以完成跳擋操作,用油門來間接控制降擋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單論這壹點,它的表現優於目前市面上所有搭配6AT變速箱的MQB車型(捷達VS7除外)。但受限於年代和技術水平,這臺變速箱的換擋速度是相對比較慢的,中間的動力斷擋清晰可知,給人壹種“比較柔和”的頓挫感,這應該就是這臺變速箱上最大的槽點了。此外D擋結合的速度也比較慢,掛入D擋立刻松開剎車後車是不會走的,大概需要等個壹秒動力才會介入。另外這臺變速箱還搭配了當年少見的手動模式,由於是依靠機械結構進入手動擋,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會有現在這些車上自動回到D擋的問題。換擋速度沒什麽變化,合理範圍內的換擋請求都可以執行,但在接近紅線後變速箱會自動升擋,在信號輸入和執行之間仍然有至少半秒的延遲,平常開沒問題。不好的是在激烈駕駛時如果升擋操作和變速箱自動升擋時間重合,會變成升壹擋之後再升壹擋,比較擾亂節奏,接近5000轉時就升擋會比較合適。此外D擋激烈駕駛時暫時松開油門變速箱會立刻升擋至巡航轉速,再加速時需要重新降擋,加上換擋時間長,對駕駛節奏影響比較明顯。S擋會把轉速維持在2000以上並且屏蔽6擋,相對而言在自動模式下激烈駕駛是個更好的選擇。

Polo由於擋位多,尺比設定也比較到位,各個速度和工況下都有合適的擋位可供使用。時速100公裏時6擋巡航轉速2250,120公裏時2750,在現在看來也是個相對比較低的轉速。高速超車時可以直接連拉兩下檔桿降到4擋,正常的超車都可以完成,也算是比較好開了。平常市區行駛時前三個擋液力變矩器都不鎖止,在切換到手動模式後變速箱會盡可能地讓變矩器處在鎖止狀態,犧牲壹部分動力性換取更好的換擋體驗。

油耗方面,冬天8公裏短途紅綠燈較激烈駕駛工況下13L/100km、夏天9L/100km,夏天120公裏巡航平均油耗6.5L/100km,更高速巡航油耗會上升到8升左右。封閉環道測試最高車速171km/h,5擋實現。

馬2的變速箱問題在尺比設定上,壹二擋之間齒比差比較大,壹般換算是在壹擋換擋轉速的五分之三結合2擋,如果追求平順的話要等的時間就比較長。這也導致了在正常大腳油門起步時馬2要比有液力變矩器的Polo慢不少,如果壹擋拉到紅線換二擋,那壹秒多的等待時間是非常煎熬的。此外三四擋之間的齒比差異過小,五擋應該是直接擋,配合終傳比後齒比偏大。實測同壹時速下,Polo5擋的轉速和馬2 5擋轉速是基本壹致的,這就導致了在高速巡航時馬2的轉速偏高,120公裏每小時巡航時轉速接近4000。這種齒比設定應該也是有壹定考慮的,壹方面是因為馬2低扭比較弱,所以壹擋齒比不得已做得很大,另壹方面可能是因為在日本高速巡航的工況不多,所以5擋傳動比偏大,這也是大多數手動日系小車***同的問題。

因為在目前的齒比狀態下,壹擋起步也是必須踩油門才可以正常快速起步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咖加車評,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