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國內成品油價和國際油價不同步?
中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頗為復雜。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參考運雜費、保險費及國內關稅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最終形成由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中石油與中石化再在此基準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8%的範圍,最終制定出終端的零售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價格機制存在兩大弊端:首先是滯後定價。由於此定價機制是和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的成品油而非原油市場價格掛鉤,考慮到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大約需要壹個月時間,即使國際原油價格平穩,壹般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會滯後於國際油價壹個月的時間。
另壹個弊端是油價倒掛。所謂油價倒掛,是指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中國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而成品油價格仍然受到國家調控,采取的是區間定價。即只有當國際成品油價格波動大於壹定幅度時,發展改革委才會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這個機制在國際市場油價大幅度波動、國內50%左右的原油依靠進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原成油價倒掛”現象。
這種定價機制的弊端造成經常發生的壹種情況是,發展改革委出於調節通貨膨脹的考慮,即使國際成品油價格上漲超過了這壹既定區間,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未必會上調,即使上調,幅度也較小。另壹種情況是,當國際成品油價格隨著原油價格回落時,出於保護國內煉油企業的目的,國內成品油價格並不隨之回落。這就造成了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及成品油價格相關性較弱的情況。
能源專家、上海科學院研究員沈躍棟認為,由於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接軌的不對稱,不論是生產者還是經銷商,往往不看市場而緊盯政府調價,既不利於產銷銜接,也不利於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影響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目前要求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另壹方面,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關系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改革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必須統籌規劃,配套推行。無論采取哪壹種接軌方式,都要有步驟地出臺限制高耗能的約束性政策,如開征燃油稅,調整資源稅率,改進資源稅的征收管理辦法等。同時還需完善市場,建立風險防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