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影響最大、時間最早的書,不是《三國演義》,而是它
但是,對日本影響最大、時間最早的書,卻不是三國演義,而是另壹本小書。這本書只有壹萬多字,頂多算是壹個小冊子,其實它在國內已經失傳,只存有目錄,直到清朝末年,學者楊守敬從《經籍訪古誌》中將此書抄回中國本土。
這本書就是《遊仙窟》,按照體裁來說,屬於唐傳奇,即古代文言小說。“遊仙窟”講的是什麽故事呢?講的就是“我”在旅途中,寄宿神仙窟發生的壹場艷遇。
書中,五嫂、十娘都是十分美麗而且善解風情的女子,她們熱情招待"下官",三人相互用詩歌酬答調情,在五嫂的不斷慫恿撮合下,“下官”,也就是故事主人公,漸漸和十娘親密接觸,最後呢,是“花容滿面,香風裂鼻。心去無人制,情來不自禁。插手紅交腳翠被。兩唇對口,壹臂支頭。拍搦奶房間,摩挲髀子上。壹嚙壹快意,壹勒壹傷心。……少時眼華耳熱,脈脹筋舒。始知難逢難見,可貴可重。俄頃中間,數回相接。”
比起後來的《金瓶梅》、《燈草和尚》,《遊仙窟》關於色情的描寫可謂是含蓄的多。比如“素手曾經捉,纖腰又被將,即今輸口子,余事可平章。”即指主人公已經和十娘接過吻。這壹點看,比起風氣大開的唐朝,明清的尺度要大的多。
《遊仙窟》的並不是為了寫色情,它重要的意義,是將誌怪小說引向了日常,敘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算是《金瓶梅》的先導。
《遊仙窟》的作者張鷟(同卓音),當時享有盛名。唐高宗時,張鷟考中進士,著名文人蹇味道讀了他的試卷,拍案叫絕,嘆為他的文采“天下無雙”,後來被任命為岐王府參軍。他在當時文壇中有"青錢學士"的雅稱,意思是才學高超、屢試屢中。
有才的人大抵有個性,行為放蕩。寫完《遊仙窟》以後,張鷟直言,主人公就是他,但是也不可全信,畢竟是小說,有虛構成分。
這樣壹個有才之人,在正史中沒有獨立的傳記,他的事跡僅僅附在他的子孫《唐書·張薦傳》中,“新羅日本使至,必出金寶購其文。”說明張鷟還是很有國際影響力的,放在今天可以比肩莫言了。而正因為日本人將張鷟的書抄了回去,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這本書。
從《遊仙窟》的曲折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壹些道理。妳看,同時代的元稹《鶯鶯傳》、白行簡《李娃傳》作品都直接流傳下來了,但為什麽張鷟就沒有留下來呢?而且張鷟在武則天時期,也做過禦史,甚有文名,但最後卻沒有獨傳,作品竟然散失海外。其原因就在於張鷟本人,他性情急躁,且又自以為是,行為放蕩,且不檢點小節,當時的姚崇對他尤為鄙視,後來還被人彈劾貶到了嶺南。
顯然張鷟是得罪了人,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中,終於還是閃耀出他的光芒。